作者:赵新颜 谷巍峰 翟京元 王有强
战鹰集结,雷霆出击,是谁决胜于千里之外。
万人瞩目,航迹如虹,是谁创造了米秒不差。
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大国重器扬我国威而热血澎湃时,少有人知道它的驾驭者有着怎样的特殊使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武控科科长、强军精武河南兵——李芝伟。
卅载长空书壮志
黄河奔流,造就了牧野儿女豪爽而英勇的气质。历史上,这里英雄辈出,先进群体闪耀星空。
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小冀镇的李芝伟,自小就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他是在战机轰鸣声的陪伴中长大的,每当有直升机“呼隆隆,呼隆隆”地低空盘旋或者歼击机前后追逐呼啸而过,李芝伟就会跑出家门,追着飞机跑。
飞机的声音就像是一种召唤,加上来自身为老兵的父亲身上的勇敢和希冀,一颗“展翅蓝天”的种子,从此在少年心中植下。1991年,经过层层选拔,李芝伟成为新乡县翟坡镇中学校史上首位招飞入伍者。1995年航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战功赫赫的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这支几与共和国同步的英雄部队,成立之初就成功执行我军历史上首次战略意义的轰炸任务——轰炸大和岛,70年来,更是完成了一次次重要任务,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楷模。
儿时的梦想,血脉的传承,心中的责任,不断转化为瞄准强敌,练兵备战的无穷动力。在同批人员中,李芝伟第一个放单、第一个执行重大任务,很快成长为团队的骨干中坚力量,在各类演习和赛场上崭露头角,创造了部队历史上的多个“首次”。
2010年,某新型轰炸机率先装备该部。该型轰炸机信息化程度高、航程远,对驾驶者的耐力、反应力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李芝伟已年近四十,有人劝他继续去飞原来的机型,但他不同意,“要飞就飞最好的”!
为了能够掌握战机性能,李芝伟一连数月铆在改装一线,每天飞机座舱、学习室、宿舍“三点一线”,熟记上千个性能数据,默画100多张座舱图。为了提高自己的耐力,跑步、单杠、杠铃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悬梯和滚轮训练时,他总是自我加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后,李芝伟顺利完成改装任务,成为新型轰炸机首批武器控制师。
云天为砥练绝技
“红剑”“蓝盾”“金头盔”“金飞镖”,是中国空军倾力打造的无限接近实战的“四大品牌”。这当中,“金飞镖”是对于空中武器控制师的最高职业荣耀,然而要获得“金飞镖”,自然绝非易事。
“数千米高空,要把炸弹准确击中数平方米的目标,就好比从足球场的一端用球踢中另一端火柴盒大小的目标”。李芝伟告诉记者,炸弹在空中的弹道受战机速度、风速、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实战时,许多目标都是藏在草丛中、沟壑里,加之天气状况不好时,发现并准确命中目标难度很大。
李芝伟至今记得第一次投弹训练。那天,他和机组在轰炸靶场上转了三圈才找到了目标,投下了投弹。尽管成功摧毁靶标,但刚下飞机,就迎来了老团长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如果是在战场上,你早被打掉了,敌人不可能给你第二次进入的机会。”
老团长的话深深地刺激了李芝伟。为了练就一击制敌的过硬本领,他常常通宵达旦,钻理论、背数据,一有时间就缠着老同志请教……正在凭借着这种往难里练、往苦里练的慎独精神,他的精飞技术炉火纯青。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该部9架新型轰炸机“战神”组成轰炸机梯队首次向世人亮相,而李芝伟就是该梯队的长机武控员。俗话说,“龙头偏一米,龙尾偏十米”,如果梯队长机稍偏就可能导致整个梯队偏离基准航线,李芝伟面临的压力极大。在关乎国家尊严和部队荣誉面前,他地面苦练、空中精飞,在全国人民和世界观众的瞩目中,驾驭轰炸机机群如鹰击长空,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2016年,李芝伟再度被选派参加空军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考核当夜,他和机组准时起飞,起初的一切都很顺利,而就在即将进入突击航路时,考核组突然通知,轰炸靶标由原定的通信指挥车换成一辆军用吉普。面对突发状况,他和机组人员沉着冷静,迅速重新装订数据,电光火石间,目标应声摧毁,“金飞镖”顺利收获囊中。
万里海疆铸初心
“圈、画、选、量、算、标”是武器控制师领航作业的必备技能,对地图了解得越详细,他和机组人员就能飞得更远,打的更远。为此,每天晚上,他都要摊开地图,熟悉每个城市、山脉、河流,每次执行任务前,总要一遍遍默记在心。
一张张地图印入脑中,国家山河印入心中。采访中,李芝伟有着这样的感慨,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壮大,武器的更新换代,机载导航的升级,制衡强敌的本领更强了,能打胜仗的底气更足了。
这是让李芝伟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战巡任务。那天李芝伟和战友驾驶战机突遇浓云气象,按飞行预案,遇到复杂危险天气可以选择返场。“任务就是战斗,不行就是战败。”面对突发情况,李芝伟迅速拿出平板,不断核实各处天气情况,重新规划航线,并配合机组调整航向,成功绕过危险天气。这次巡航他也和战友们创下了连续飞行8.5小时的新纪录。
迄今,李芝伟累计飞行数千小时。多年来,他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服侍双亲的日子屈指可数,有时连续两三年都未能回新乡老家,这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持和付出。
作为人生第一领航人,75岁的老兵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在部队,多干些,累不死人”。老人从来不主动给儿子打电话,但他十分关注部队所在区域的天气预报以及电视里的军事节目。爱人也从来不给他半点儿干扰,即使在李芝伟的母亲生病住院时,也是在病情稳定后才予以告知。自已也是现役军官的妻子王应霞则和李芝伟一样有强大的内心:“一旦知道他夜航,他不回来,我就睡不着,所以,他执行任务只要不给说我,我就干脆不问。”
为了更好地发挥领头雁和“大教官”作用,组织上安排已是副师级的李芝伟继续担任武控科科长职务。除自己执行飞行任务外,他还要一个个单位指导工作,对年轻同志手把手传帮带,年已48岁的李芝伟更忙了。
这是一份担当的事业,更是一份英雄的事业,李芝伟说,作为强军精武河南兵代表,有家乡人民的关怀,有强大祖国作为后盾,他将牢记使命,苦练精飞,守好祖国南大门、祖宗海,在钟爱的事业中继续远航。
有诗云:
心如兰芝身伟长,李家又现新飞将。
卅载练就必杀技,手握重器守海疆。
若有宵小起风浪,挽弓千里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