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军民融合提升后备力量的战斗力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后备战斗力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性路径。只有借助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深化军民融合,才能有效挑起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重托,逐步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融合与互促。 党管武装,助推战斗力。牢固树立“党管武装关键是管战斗力”“第一书记要负起战斗力建设‘第一责任’”的理念,把后备力量建设情况纳入党政领导考评范畴、作为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确立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的鲜明导向,有效提高党委班子抓后备力量建设的能力。坚持召开议军军佬武装工作会议,确定军民融合发展重大事项;坚持党管武装工作做到工作做到工作有氛围、经费有保障、落实有依据。同时,要完善军民融合统一领导机制。注重形成地方政府牵头、军地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组织机构。在现有工作格局下,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思路,依托国防动员委员会建立由地方领导挂帅、军地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后备力量建设军民融合有领导抓、有机构办。 统筹发展,构建战斗力。后备力量实施军地双重领导,寓军于民,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先天的优势。只有着眼发展,科学筹划,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借助地方发展之机,构建后备战力。要结合驻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统筹规划国防建设,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提出后备力量建设需求,将其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经费预算项目,纳入岗位目标考核范畴,纳入地方法规配套建设,保证国防和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和建设里程的同步性。做到谋划工作与地方合拍,强军与富民、练兵与用兵有机结合。 创新手段,提高战斗力。要创新手段,将地方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保障优势与民兵队伍的组织优势有机整合,实现民兵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零散型”向“体系型”转变。针对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人员流动快、集中难的问题,改进编组方法,把兵员编组向高新开发区或产业园区拓展,利用其技术和专业人才优势。同时,创新训练模式。利用地方人才和资源优势,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进行组训。对一些受训人员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课目,外聘专家进行授课和组训;对一些人员规模小、科技含量高的课目,如通信、电抗等训练课目,则选拔基础较好的民兵骨干到地方集训,或依托地方相应部门人员和相应设施成立应急专业队伍,就地组训,直接将地方优势资源转化为后备战斗力,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进行训练准备。 拓展领域,挖掘战斗力。按照平战一体、军地兼容的思路,进一步拓展融合领域,充分挖掘支前保障潜力,逐步实现将地方一流的人才、技术和装备等行业优势转化为国防实力,为提升民兵预备役战斗力开展新途径。拓展在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领域的融合建设,建立纳米、物联网、云计算等“民转军”技术孵化中心,推动民用高新技术向军事技术转化应用;依托船舶机电、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资源开发等战略亲兴产业,培育“民参军”产业集群。同时,加大民兵应急分队与公安、交警、城管和国安等部门的融合,力求在应对重大恐怖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军民一体、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邵佳船) (责任编辑:韩申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