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调整和深化,转隶后一些省军区动员环境显现出的兵员数量充足、交通网络发达、潜力资源丰厚等特征,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国防动员主体地位更突出,职能使命更重要,保障任务更艰巨。如何提升国防动员建设整体质量和效能,笔者认为,在建设指导上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完善动员运行机制
省军区必须从隶属关系转变开始,就要贯彻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机构、编制和建制的整合,解决当前军地各级动员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人员配备不到位,平战转换衔接不顺畅等方面的问题,激活和发挥好国防动员体系效能。
机构整合。即将设置在省军区系统内部的人民武装办公室、国防动员综合办公室和国防教育办公室,统一整合为国防动员综合办公室,作为省军区动员工作的综合机构,实现对国防动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平时负责组织领导国防动员工作,战时负责组织指挥国防动员行动。从而扭转系统内部职能分散,统而无力的不正常状况。
编制整合。即对现有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三个独立性较强的专业动员部门,由省军区主导,推行派驻制,派出现役人员兼职负责地方国防动员领域内的准备与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职位虚设、人员兼职和业务不强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动员指挥,也有利于平战转换,还能充分体现对国防动员领导职能的军事化。
建制整合。即对现有国防后备力量队伍建制类别及数量进行整合、集中调配。省军区应主动加强组织协调,与地方国防动员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探索国防动员各类队伍建制组建工作,确保有动员需求时能够精确动员、对口补充、合理使用。
瞄准增强实战能力,夯实兵员组织基础
兵员组织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国防动员实战功能的释放。当前,省军区兵员组织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民兵预备役,普遍存在着与国防动员专业队伍组建布局交织、编组对象重复、组织功能重叠等方面的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编组出战斗力”的思想,推动“三个优化”,强力构建与担负支援保障打仗、参与反恐维稳、参加抢险救灾等任务适应的新型组织建设体系。
优化组织布局。在组建地域上,应着眼支援保障打仗任务,充分借助城市建设规划成果,尽可能地将基干民兵编组重点向人防等级高的城市、交通干线密度大的地区、重要守护目标多的地域靠拢,以此满足快速动员的要求。同时,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院校和科研机构、航空物流港区以及非公有制企业等所拥有的适龄青年底数、复员退伍军人、专业对口技术人员基数大、分布广、流量大等特点,及时调整编组重心,拓宽编兵范围,以增强组织布建的科学性、合成性、系统性。
优化组织结构。针对支援保障打仗力量动员对象专业性强、要求高的特点,突出做好预备役部队扩编和军兵种现役部队预编兵员编组,确保战时能直接补充战区部队作战。针对应急队伍平时动员使用频率高、数量多的特点,按照就地就近编组原则,采取灵活编组办法,尽可能多地向新型城镇转移,向属地企业拓展,向新兴行业延伸,加大“水电气化火”专业救援队伍编建数量,确保随时应对突发事件。针对防卫作战动员对象训练周期长、人员难抽调的特点,包括现已组建防空作战、地面防卫作战的预备役部队,必须从相应部队退役服一类预备役人员中对口组建,提高专业对口率,确保完成战时动员扩编。
优化编组关系。针对人防和交战等专业队伍组织系统主建的现状,省军区应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加强编组统筹,规范组建秩序,确保动员统一使用。
适应联合作战需要,抓好动员实战训练
实战化动员训练催生国防动员实战能力。当前,省军区动员训练普遍存在指向性不强、层次偏低、方式单一等问题,必须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做到“三个转变”,强化动员实战训练,提升战时动员能力。
转变方向。即向信息化条件下保障一体化联合作战动员扩编训练转变,结合战时可能需要保障的重点方向,补兵种类数量,集结运送方式,突出课题性、对抗性和针对性训练,牵引和促进动员训练落实。
转变能力。即由保障单一作战向应战应急综合能力转变。进一步加大非战争行动的动员训练比重,切实增强应对处置危急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救援等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后备力量能拉得出、起作用。
转变方式。即由省军区系统自训向军地联合训练转变。除平时抓好民兵应急分队、预备役部队成建制动员训练外,还要结合战区战役集训、联合演练和保障部队机动等训练,充分吸收人防、交战等专业保障力量参加,按照军地一体联合的指挥架构,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练保障,真正把参训各体系力量训实训全,提高联动联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