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精武河南兵”之张光付

时间:2021-07-14 19:51:13来源: 作者:点击:
“强军精武河南兵”之张光付
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i.ijrou.com 免费下载使用


“强军精武河南兵”之张光付

永远做雷锋那样的好战士


——武警辽宁省总队抚顺支队教导队指导员张光付学雷锋纪事




作者:韩申国 戴丹华




“无上光荣的光,无悔付出的付。他相助鳏寡老人、解囊寒门学子、救人于危难关头……做一个雷锋那样的好战士。”

 

这是武警辽宁省总队抚顺支队教导队指导员张光付被表彰为抚顺市第六届“百姓雷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10多年来,张光付践行雷锋精神,爱心播撒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1600余人,其先进事迹已撰写成3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我的名字叫雷锋»。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与两座被雷锋精神滋养的城市结缘,不断指引我前行”

——学雷锋就在心底深深扎了根

 

“咚锵、咚锵、咚咚锵……”5月22日,邓州市彭桥镇禹南村的宁静被一阵锣鼓声和鞭炮声打破,引来众乡邻围观。

 

原来,邓州市人武部会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荣获第22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一等功臣张光付的立功喜报送到家中。

 

 

张光付一下子成了全村的名人,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道喜。

 

“学雷锋做好事,在光付身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乡亲们说。

 

原来,张光付祖籍在湖北省十堰市。60年代末期,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张光付的祖父一大家子作为移民来到河南邓州。那时候,家里贫穷至极,连吃饭都成问题。是当地乡亲们帮助他家盖起了一座土坯房子。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瓶油,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张光付就是听爷爷讲这些故事成长起来的。从那时起,感恩的种子就在张光付幼小的心田里慢慢发芽。那年,张光付出生,张光付的父亲给儿子起名叫“光富”。光付的爷爷发现“光富”的“富”字是“富裕”的“富”后,非要给孙子改名,说“光富”是“光顾着自己富”,为人不“地道”。后来,张光付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2003年,邓州成立“编外雷锋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560名雷锋生前邓州籍战友陆续返乡,他们将雷锋精神“带回家”,像560颗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当时我还是学生,学雷锋,做好事在城乡一浪高过一浪。”张光付感慨地说。“谁家有困难,我们都会主动去帮,做好事不图名、不留名。”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2005年底,张光付入伍来到“雷锋第二故乡”辽宁抚顺。进入武警抚顺支队后,新兵的重要一课就是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一幅幅雷锋照片、一篇篇感人的爱心日记、一个个动人的助人故事,在张光付心中激起层层波澜。从此,雷锋精神在张光付的心中扎下了根。

 

 

“与两座被雷锋精神滋养的城市结缘,不断指引我前行,才使我走到今天。”张光付在笔记本扉页上这样写道。

 


 

“自己节俭一点,就能给需要的人多帮助一点”

——帮助别人成为行动自觉

 

2016年底,抚顺市一名叫申家福的老人去世。

 

下葬那天,他的女儿申洋把张光付拉到坟头,让他填第一铲土。申洋哭着说:“哥,你有这个资格,我爸泉下有知会感激你的!我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您几乎每周都会到我家来看望,帮我尽了孝。”

 

 

原来,2009年8月,张光付陪战友到抚顺市中医院看病,碰见一位老人艰难地搀着老伴。聊天中得知,老人名叫申家福,老伴患有股骨头坏死,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孩子为赚医药费在外地打工……临别时,张光付记下了老人的住址,没过多久就买了营养品去家中探望。

 

寒来暑往,申家多了一个干农活、买粮食、劈柴、收拾院落的身影。张光付时常抽空去看望两位老人,邻居都夸老两口有福气,添了个孝顺的“好儿子”。

 

熟悉张光付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十分“抠门”:洗漱用品是香皂加“大宝”组合,一件旧的皮夹克穿了很多年还舍不得扔……

 

自己买啥都不舍得,可做公益献爱心,他却从来没有半点犹豫。

 

 

“哥,我已找到工作,不要再给我汇钱了……”2018年7月,大学毕业生李占兰给张光付打来电话。

 

时间回溯至8年前,张光付来到云南丽江“云旅希望小学”,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与校长余占军交流时,他得知附近村庄高二学生李占兰因家庭变故已辍学近1年。原来,李占兰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右脚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李占兰选择辍学,打工养家。看着李占兰家满墙的奖状,张光付当即表示,要资助她上学。

 

 

李占兰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2014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李占兰大学4年期间,张光付每月资助她500元,从未间断。

 

这些年,张光付生活特别节俭。战友曾问过他:“为什么不少捐点,对自己好点?”他的回答令人动容:“自己节俭一点,就能给需要的人多帮助一点。”

 

 

记者翻开张光付的《帮扶计划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受助对象的情况:张明辉,患有软骨病,卧病在床;特困户霍树林,患脑血栓,儿子先天性脑瘫……

 

“我看不得别人有难处!”多年来,除必要开销外,张光付几乎将所有工资和津贴都捐了出去,帮助别人成为行动上的自觉,用一次次善举书写着人间大爱。

 


“张光付学雷锋,我学张光付”

——用己行动带动身边人

 

抚顺城里有个退休工人叫杨俊清,退休后不愿闲在家里,买了辆电动三轮车拉活补贴家用。有时候,张光付会坐他的车去看望困难群众。杨俊清被他的善举所感动,只要张光付出门做好事,全程免费。

 

2012年9月,张光付被保送到武警警官学院学习。临行前,张光付交给杨俊清一份名单,约好定期汇款给他,请他代自己去看望帮扶对象。

 

 

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探望申家福、霍树林、赵庆奎、张勤子、张永山……在张光付上学的那些年里,杨俊清每个月都要将抚顺城跑个遍,累计行程超过5000公里。

 

采访中,杨俊清深有感触地说:“张光付学雷锋,我学张光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奉献爱心是会“传染”的。2013年3月5日,战友们以张光付名字命名,成立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

 

 

那年寒假,张光付与战友们留守,担任护校任务。为了帮助遇到困难的校内人员,张光付和其爱心团队打出了“爱心广告”——有困难找“光付之光爱心团队”。这条“爱心广告”迅速张贴到家属院、公布栏等处。很快队里的爱心值班电话响个不停。

 

尽管天寒地冻,从接人到帮孩子补课等等困难事,“光付之光爱心团队”成员一一履行了承诺。

 

人散,爱心不散,警校战友又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做法,带到各自部队持续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做好事。

 

 

 

2016年冬,抚顺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20名志愿者在张光付带领下,准备到幸福养老院扫雪。几位出租车司机听闻,免费将他们送了过去,并对张光付说:“你是百姓心中的‘活雷锋’,以后做好事如果需要用车,我们随叫随到!”

 

现如今,“光付之光爱心团队”团队成员由最初的7人,到现在的过千人,部队官兵、地方大学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陆续加入,不断感染、影响和帮助着更多的人。

 

 


 

“弘扬雷锋精神,本职岗位是最佳平台”

——在平凡岗位上要干出不平凡成绩

 

不平凡的成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

 

2018年5月21日,张光付回到家中,准备举办婚礼。由父母和新娘操办的婚礼已准备妥当,邀请亲戚的请柬早已发出去,迎亲的婚车、酒席也都准备好。

 

突然,接到部队电话,征求意见是否归队。

 

一件是个人的终生大事马上结婚,一件是征求意见等待执行的任务,熟轻熟重一目了然。

 

 

“部队能打这个电话,证明需要我。”张光付挂了电话后,同新婚妻子、父母简单说明情况后,决定回部队先完成任务,并带着妻子一同回抚顺。采访中,张光付嘿嘿一笑:“赶了个时髦,只当是旅游结婚的。”

 

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张光付在日记本中写道:“弘扬雷锋精神,本职岗位是最佳平台。”新兵体能摸底,张光付成绩中等,他刻苦训练,新训结束时,训练成绩名列前茅。被分到某机动中队后,张光付练得更加起劲。功夫不负有心人,进队一年后,他在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拔得头筹。

 

2008年4月,支队生产基地缺少骨干,踏实肯干的张光付被选中。面对组织的决定,他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去报到。从搭建蔬菜大棚到修剪果树,从养鸡喂猪到耕地播种……来到生产基地不到3个月,张光付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1年4月,支队接到武警辽宁省总队搏击比武活动后,考虑到张光付有扎实的军事素质,又将他调到机动中队,训练参加比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张光付和搭档李岩代表支队参加总队搏击比武,斩获团体第三名。他参加云南卫视大型青春励志纪实节目《士兵突击》,也凭过硬军事素质晋级八强……

 

危难关头见担当。2010年夏,抚顺市发生洪灾,张光付和党员突击队一起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成功转移被困群众200余人。

 

 

支队政委乔文辉由衷赞叹:“张光付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成绩,是岗位学雷锋的典范。”

顶一下
()
踩一下
()
------分隔线----------------------------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