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英雄唱赞歌 英雄助我满堂红

时间:2015-12-26 15:16:50来源: 作者:点击:
2013年春在方城县京华学校的国防教育演讲报告   方城县人武部 马庆赐  我已经在方城县人武部新闻宣传工作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了,这期间,我紧紧围绕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写出了60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央、省
2013年春在方城县京华学校的国防教育演讲报告

  方城县人武部 马庆赐

  我已经在方城县人武部新闻宣传工作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了,这期间,我紧紧围绕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写出了60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央、省市级的报刊上。有奇事必有奇文,英雄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新闻。处处留心皆学问,我紧紧抓住这一重大体裁,让英雄身边的事迹,源源不断地涌之笔端,光从题目上就有一、二、三、四、五、百、千、万。如《杜凤嘉送兵100名》、《杜凤嘉演讲200场》、《杜凤瑞一家三代的国防情怀》、《天安门前四位南阳籍武警战士》、《杜凤瑞故乡五位军嫂的故事》、《凤瑞故里多壮士 百名独子乐从戎》、《凤瑞故里营造千亩凤瑞林》、《杜凤瑞战机迎客200万》。这些鲜活的文章使读者非常喜欢。

  《中国空军报》一位吴编辑给我写信说:“你这些文章真是写得太好了,我们想抓也抓不到,你就在英雄的故乡,要紧抓住这一重大线索,每写出一篇先给我寄来,力争来一篇发一篇”。英雄的事迹成了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杜凤瑞战机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心中的明星”,杜凤瑞纪念馆已经成了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成了当地进行国防教育的良好场所。近20年来,前往参观瞻仰者达200万人。我写英雄出了名,我也沾了英雄光。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为国家干部,并提升为县民兵训练基地教导员。在此基地上又连中“三员”即:县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这与颂扬英雄,秉笔直书不无关系,相应地也为单位争得了荣誉,提高了方城县的知名度,教育了许多人,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的爱国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由此,我认识到,如果说爱情是文学创作永久话题的话,那么,爱国则是新闻作品的主旋律,围绕着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做文章,报刊上就会为你腾出大量的版面,你所写的文章就会经常见诸报端,你就会成为广大读者的亲密朋友。

  1989年春,我调到县人武部搞新闻报道宣传工作,就想围绕英雄人物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于是,我密切关注英雄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1990年初,方城县各界集资23万元兴建杜凤瑞纪念馆,我把这件事写出一篇短消息送到《解放军报》,头一天下午送去,第二天就在《解放军报》头版发了出来,为此,南阳军分区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到年底综合评定,我被两级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县人武部被军分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单位,这第一炮打了个漂亮仗,实现了开门红。从此,拉开了我写英雄的序幕,一发而不可收。

  在英雄牺牲33周年的1991年10月,杜凤瑞纪念馆建成,空军党委赠送了一驾与英雄生前所驾驶飞机型号相同的银白色米格歼击5型战斗机,取名为“杜凤瑞战机”。我立即写出了一篇消息《杜凤瑞战机在故乡安家落户》,被《人民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杜凤瑞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前往参观瞻仰者达200万名,成为当地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的良好场所,被省里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于是,我就写了《杜凤瑞纪念馆迎客200万的新闻》,在2011年11月17日的中国国防报报眼的位置上发表。这一年,我被省市两级军区评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县人武部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河南省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单位”。

  由于受英雄的影响,全县国防教育深入人心,青少年的居安思危,尽忠报国意识日益强烈,20年间,共有129名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领到了天蓝色的入学通知书,当上了空军飞行学员,成为输送飞行员全国冠军县,方城县荣获“飞行员的摇篮”光荣称号。我又写了《方城县20年输送120员飞行员》的新闻稿,被《中国民兵》等8家新闻单位采用。

  县一高中从1998年开始在全县统一招生选拔50名苗子生,编一个班,学校对“苗子班”和“预备班”的学生进行心品培训和心理素质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县挑选出的飞行员预备班学员去济南军区体检,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以中央军委空军招飞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的名义,于2001年4月28日,授予方城县一高中“南阳市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匾牌,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从此,方城县飞行员在全国叫响,成了方城100多万人民的骄傲。

  据医务人员介绍,我县乃至整个南阳市处在盆地之内,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南有长江,淮河阻挡,潮湿气候过不来,风湿腰腿痛类疾病极少;北有黄河天然屏障,风沙毒素吹不进盆地,视力、颜色、嗅觉、听觉合格率极高,具有盛产飞行员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县招飞预选合格率高出其它县10百分点。

  方城县成为“飞行员的摇篮”,关键是营造了一个全民支持招飞和适宜“苗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多年来,书记、县长都把招飞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县政府拨出国防教育专款,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杜凤瑞纪念馆”参观学习,并邀请杜凤瑞的胞兄杜凤嘉做“热爱蓝天事业,保卫祖国领空”演讲报告。他的报告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杜凤嘉教育学生要把个人志向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树立雄心壮志,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我县每年都出现了“踊跃报名应招,争当蓝天卫士”的喜人场面,适龄男性高中毕业生除了戴眼镜的外报名率达到98%以上。

  再好的“苗子”也需要不断地培土,施肥和扶持。我县每年用于招飞工作的经费都在3万元以上。一些经过筛选的“苗子”思想上有过动摇,想考名牌大学,他们对这类“苗子”做到早发现,早关心,常谈心,鼓励他们献身国防。由于成绩突出,我县一高中和五高中曾多次被济南军区招飞办和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县里多次派代表参加济南军区招飞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我县招飞工作的先进经验。我根据这些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篇论述性新闻《方城何以成为飞行员的摇篮》,清楚地解答了其它兄弟县市迷惑不解的难题,在《中国国防报》等新闻媒体刊登记后,受到了军地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于是,方城县为飞行员摇篮的美名便越传越远,经久不衰,前来取经的单位络绎不绝。

  曾担任北京天安门武警支队中校副支队长的杜新华是杜凤瑞的亲侄子,他1.88米的高个子,长相英雄潇洒,酷似叔叔凤瑞。他出生在英雄家庭,但并没有躺在英雄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新天地。1988年,杜新华与方城县城关镇卫生院司药员陈春波结婚。当时,杜新华刚从故宫中队调到被人们称为“祖国第一哨”的天安门武警中队任中队长。从此,夫妻俩都情系天安门广场那面耀眼夺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1989年秋春波怀孕了,新华想让她到部队去,春波说:“我去会分散你的精力,只要你守护好国旗,我在家里也光彩!你守卫的是祖国第一哨,万万马虎不得,只要能在我生孩子时回来就中啦。”

  1994年4月10日,天安门武警中队的国旗班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的荣誉称号。陈春波闻风后往北京打去长途电话,向亲爱的中队长丈夫和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祝贺。

  1994年6月14日,他们的宝贝儿子杜宇驰降生了,但新华因工作繁忙未能赶回。亚运会期间,有人劝春波说:“这是进京的好机会,一来让他爸爸看看宝贝儿子,二来你也好到亚运会上开开眼界。”春波却摇头说:“我也这么想,可是现在是新华最忙的时候,我去会影响他的工作。”1990年11月14日晚上,杜新华通过长途电话向爱妻问候,并对自己未回来照料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表示歉意,春波回答说:“只要你守护好国旗,我再苦再累也没啥。”新华听后激动地连声说道:“谢谢,谢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

  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把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曾5次立功,他领导的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而后,他被提升为天安门武警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陈春波多次被县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军人妻子”。如今,她已随军去北京,分配在天坛医院工作。杜新华已经转业在北京市,在西城区公安局担任治安大队长职务,仍然执勤在天安门广场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根据这些线索,我多次去北京采访杜新华和陈春波,历时3年,写成了《情系祖国第一哨》、《国旗在她心中》两篇人物通讯,分别刊登在《中国民兵》、《国防》杂志等多家报刊上,并双双被省军区评为好新闻,荣获一等奖。

  杜新华在天安门武警中队当队长期间,该支队到南阳接兵,我应杜新华的邀请,前去北京采访,了解到了详细的情况:国旗护卫队的36名成员中,来自南阳籍的就有4名,他们分别是方城县的高健、余露和南阳市的张超然、张宗昌。人员之多,文化程度之高,身体素质之良好,这在国旗护卫队的创建史上是罕见的。从1999年6月22日开始,他们那高大魁梧的身材、英俊端庄的面孔、雄壮有力的步伐,展现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迈出了守卫祖国第一哨的第一步。10天时间内,在他们执勤之余,我分别采访了这4位战士,每人都兴高采烈地谈起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骄子高健苦练本领终如愿,1.86米的高健入伍前毕业于南阳外贸中专,正在县委党校大专班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刚到方城交警队上班,为了心中的那片国防绿,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毅然参军入伍。他高兴地说:“昨天晚上参加中华世纪坛揭幕盛典的升旗仪式,在零下七度的寒冷之夜,为了保持优美的体型,我们只穿了件军装、衬衫和特制的羊毛衫,另外一件特制品是沈阳军区昨天中午才赠送的“南极牌充电保暖内衣”,带两块蓄电池挂在腰部,稍往前靠前心发热,往后靠后心发热,在那儿站了两个多小时,浑身都是热烘烘的,一点不觉得冷。这是刚生产出的一种新产品,只生产了38件,首先赠送给国旗护卫队。他说,全国人民都拿最好物品送给我们,我们能不尽心尽力吗?他还说:“我们是来自空战英雄杜凤瑞的故乡,一定要好好干,给英雄争光添彩!”

  高健自2000年6月22日分配到国旗护卫队以后,6个多月的近200次升降旗,连一次也没有缺过,每天和战友们一起踢正步,下金水桥开始踢5步,从长安街到国旗杆下踢138步,即使平常行走一般不能单独行动,必须是两人成行,3人成列,4人成方,他们除了每人长像不同外,所走的路均一样,甚至分毫不差。他从一年前入伍时的160多斤的大胖子,减少到130斤的瘦子,练掉了30多斤肉,却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练就了对国旗的爱,对伟大祖国的赤胆忠心。

  诚实余露一步一个新台阶。年仅17岁的余露,1998年高中毕业时就显得英雄潇洒,格外引人注目。接兵部队谢辉教导员一看见他在进征兵体检站的队列中高出别人半截,就心中暗喜。一直到他定为去北京武警部队和挑选进国旗护卫队,都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在国旗护卫队,就属他年龄小,由于他个子高大,动作潇洒,由护卫人员改为学当撒旗手。他从擎旗手的手里接过国旗,挂在旗杆上以后,在振奋人心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一定高度时,撒旗手用力一甩,看着一条线出去,这面5米长,3米宽我国最大一面国旗啪地开了,效果极好,全场人声鼎沸。每到晚上,国旗随着太阳降落下来以后,撒旗手就把国旗一把一把打着匀称地一折一折叠起来,挽到旗杆上,让擎旗手再扛回去。他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基本掌握了撒旗和打旗的要领。曾随神州号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那面国旗,于2000年1月1日在数十万人的欢呼声中冉冉升起,这面不同寻常的旗帜,就是余露双手托起,班长一手撒开升上旗杆的,谈到此时,憨厚朴实的余露感到了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从北京采访归来,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心想,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这篇文章写好。先后写出了《天安门前4位南阳籍武警战士》和《青春在祖国第一哨闪光》两篇报告文学,曾被十多家新闻媒体采用,他们的家长看到报纸和我在国旗护卫队前与他们4位合影的照片激动不已。看到我写他们的文章发表了那么多地方感激不尽,拿着报纸争相传阅并珍藏起来。把自己的儿子能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站岗引以骄傲和自豪。据了解,这4位武警战士均已退伍,在退伍之前都成了宝贝,就有北京市的多家大单位与他们签订合同,有更好的工作岗位给他们留着。如今,他们都在北京市工作,有的还当上了领导和主管。

  杜凤嘉是杜凤瑞的胞兄,他原来也是一位空军战士,当时和凤瑞在一个飞行团,曾担任排长职务。后来凤瑞考上空军院校,他与弟弟商定,兄弟二人一人在部队为国尽忠,一个回家给父母尽孝。他于1955年转业回乡,现在是一位拿着国家定补的普通农民,党和政府的精心照顾,使他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也决心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干一些有益的工作,为英雄弟弟增光添彩。今年已85岁高龄的杜凤嘉,居安思危意识日益强烈,他先后动员自己的子侄和亲戚,邻居的子女参军入伍,到2012年底,共送走了126名,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当上了师长、团长,有的驾机飞上了祖国蓝天,有的在东海南海纵横驰骋。

  60年代末,大女儿杜新萍刚刚18岁,他就动员她去比较艰苦的东北入伍。如今,杜新萍已经升为团职干部,成了部队有名的军医。大儿子杜新华从气质到长相都酷似叔叔凤瑞,1984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曾6次立功。1993年冬,当杜凤嘉得知福建武警来方城接兵,就动员小儿子杜新中到叔叔牺牲的地方去保家卫国。临行前,他送儿子一本载有杜凤瑞英雄事迹的书,在扉页上写道:“接着叔叔没干完的事业干下去,为党和人民争光!”

  时间追溯到1958年10月10日“双十节”这天,国民党空军从台湾起飞44批182架作战飞机,窜至大陆沿海地区,其中有6驾飞入福建龙田上空。解放军空军当即以航空兵第14师一个大队起飞迎战。双方进行了一场空战。战斗中、飞行员杜凤瑞击落F—86美式战斗机两架,其中一架的飞行员被俘。我英雄杜凤瑞牺牲长空,用他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架国民党飞机又随被解放军高炮第105师击落。这次空战国民党被击落战斗机8架,我方被击落一架。此后,一直到今天55年来,国民党的作战飞机从来没有敢进入大陆上空半步,其活动线退到福建的海岸线以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雄杜凤瑞追记一等功。福建军区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把他的遗体安放在福州西山的翠柏丛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他题词或题诗,郭沫若称他是“龙田地区的空中飞龙”。谢觉哉的题诗为:“矫健腾挪海上鹰,砍樵孩子是英雄,身如钢柱心如火,照得东南一望江。”当时《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号召空军全体指战员向杜凤瑞学习。他的英勇事迹被选入六七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而家喻户晓。杜凤瑞的名字响遍祖国大地,震惊五湖四海,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至今仍令敌军闻风丧胆,望而却步。

  杜凤瑞1993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赵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春应征入伍,随部队参加宛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解放战争中,他作战勇敢,经受了战争的洗礼,成长了中国人解放军的一名坚强战士。

  1952年春,杜凤瑞被选调为飞行学员,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告别了战友和首长,来到了长春航空预备学校。由于他没上过学,在原部队只是学过一年的汉字,对数理化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4个月中,杜凤瑞没上过一次街,没看过一场戏,没打过一次篮球,每天都泡在学习中,废寝忘食,只争朝夕,以无比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全部学习任务,胜利闯过了文化关。

  7月,杜凤瑞和他的战友们转到济南第五航空学校,学习航空专业知识。这项新知识涉及到发动机、燃料、气象、仪表、无线电、武器等多门课程。翻开课本,一大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符号等一下子把杜凤瑞难住了。尽管教官讲得口干舌燥,凤瑞还是听不懂,他再次陷入了苦恼。针对凤瑞的思想,区队长给他送来了载有空军某英雄韩德勤在朝鲜英勇作战事迹的报纸。他看完后,深深地被韩德勤的事迹所打动,韩德勤的出身和凤瑞极其相似。从小要过饭,给地主放过牛,没读过一天书,16岁参军当通讯员,18岁学习飞行,20岁驾机赴朝鲜,在一次空战中,先后打下两驾敌机,成为新中国空军有名的战斗英雄。与韩德勤一比,杜凤瑞感到十分惭愧,决心以韩德勤为榜样,学好各门课程,掌握飞行原理,做一名英勇的空军战士。此后,他除了和大家一起听课,一块操作实习外,还抓住一切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结业考试时,杜凤瑞从成绩由最差一名跃为第一名。

  从济南第五航空学校毕业后,杜凤瑞被派到陕西闫良第十一航空学校学习初级和中级教练机飞行技术,3个月后,他便能独自一人驾着银鹰升空了,他从内心发出了“祖国啊!我已经飞上蓝天”的感慨。

  1954年4月,杜凤瑞转到山西临汾第十二航空学校学习高级飞行技术。原来他在闫良驾驶的是螺旋式飞机,飞行速度慢,比较容易掌握。现在他要学习驾驶喷气式飞机。这种飞行速度快、灵敏性强,动作稍微一猛,飞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剧烈地跳跃奔腾,而杜凤瑞的动作又恰恰有点猛。为了迅速掌握这种飞机的飞行技巧,他经常躲在教室里和飞机的座舱里一遍又一遍的苦练,星期天,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机场,拿着小飞机和风档模型从机窝的大土坡上往下走,体会飞机下滑动作,在机场,一有空就坐在地上,手拿一根木棍,练习推拉杆的动作;睡在床上,他用右手握着左手腕,练习推拉杆的动作,在去机场的路上,他也总是站在汽车的最前面,锤炼自己的目测能力。就这样,凤瑞不知经过多少次演练,多少次升空降落,多少次观察思考,多少次改进和总结,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喷气式飞机技术,为实战打下了基础。

  1955年6月,杜凤瑞以优异成绩结束了航校生活,被分配到航空兵第十四师四十一团一大队。

  1956年3月,杜凤瑞被调到航空兵第十四师四十团一大队,这个团刚刚用喷气式战斗机装备起来。杜凤瑞驾驶着国产的新式战斗机,心情异常兴奋,开始了一道道新科目的训练。

  10月1日,久经考验的杜凤瑞,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他心朝澎湃,感慨万千。旧社会一个逃荒要饭的孩子,现在能驾着飞机冲上天,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他又发誓:“我一定要牢记入党誓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1958年10月10日,杜凤瑞和他的战友们来到了机场,仔细地检查着飞机每一个部位。7时许,塔台上升起了“一等准备”的红旗,杜凤瑞敏捷地跨进了座舱,熟练地做好起飞准备。随着两颗信号弹的升空,我8驾战鹰腾空而起,霎时排成威武雄壮的阵势,直扑战区。

  6驾飞贼逐渐向我防区靠拢,我机群接到命令,二中队爬高,引诱敌机。杜凤瑞所在的一中队保持高度隐蔽飞行,准备截断敌机退路。

  二中队进入拉烟层,高空中出现了4条乳白色烟带,这是诱机上钩的烟幕。果然敌机误认为我机只有4驾,就凶猛地向二中队扑来,二中队按照预定方案,猛然调转机头,像一把钢刀把敌机群劈为两半,敌机乱了队形,急速下滑仓惶逃命。隐蔽飞行的一中队猛然冲出,截住了敌机。此时,杜凤瑞驾驶着4号敌机,紧随3号长机之后,机警地护卫着长机的安全。正当3号长机向一架敌机攻击时,另3架敌机突然从后面冲来,妄图偷袭我长机。杜凤瑞一面猛推舵杆,向敌机扑去,在他的勇猛冲击下,3号长机脱离了险境,而杜凤瑞却陷入了4架敌机的包围之中。面对4倍于我之敌,他毫无畏惧,沉着应战,光环照住了一架敌机,他按动按钮,准确地躲出了一发炮弹,敌机立刻中弹起火,翻滚下坠,敌飞行员跳伞离机。一落地就被我前线民兵活捉,他就是蒋介石集团后来追捧为“活烈士”的张乃军。

  杜凤瑞打下了一驾敌机后,正在爬高向敌机攻击时,突然,另一驾敌机从后面钻出来,向他开炮,他只觉得机身剧烈地抖动了几下,一股冷空气从座舱盖裂缝中钻了进来,飞机负伤了。杜凤瑞异常冷静,他猛收油门,来了个“空中刹车”。敌机没料到他这一手,一下子冲到他的前面。杜凤瑞顶了顶杆,一头扎下去咬住了敌机,正在按动炮钮,敌机机身一侧,躲开了杜凤瑞致命的一击。

  杜凤瑞死死地咬住敌机,从12000米高空一直追到3500米,距离也由600米飞速地缩短到400米、300米,眼看就要撞上了,他才狠狠地按动炮钮……敌机立刻在他面前爆炸。当他准备继续寻找新的目标时,拉杆和舵都已不听使唤,飞机完全失去了控制,急剧盘旋下坠。万不得已,他才恋恋不舍地按动了跳伞电钮自动弹了出来,他刚离开座舱,飞机就在空中爆炸了。杜凤瑞抖动伞绳徐徐降落,万里长空绽开了一朵洁白的花朵,祖国大地向杜凤瑞张开双臂迎接英雄的凯旋归来。这时一架敌机却违反国际公法,向杜凤瑞开了炮。年仅25岁的杜凤瑞血洒长空壮烈牺牲,静静地躲在金黄色的沙滩上。这架敌机也被我愤怒的地面高炮部队击落。

  金秋时节,豫西南大地一片丰收景象,杨楼乡赵洼村杜家门前的那棵柿子树上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杜凤瑞探家时亲自栽植的那片泡洞树依然枝繁叶茂,杜家一派安静祥和气氛。前几天,家里收到了杜凤瑞寄回的一封信,信中说:“爹妈:您二老整天为儿子牵肠挂肚的婚事已经办妥了,8月1日,我与一位团长的女儿李兰芳结了婚,过些时,我俩一起回家看望您二老,二位老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5岁的杜凤瑞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从家里到部队提亲说媒的踢破了门坎。部队政治部于主任的侄女于兰芳高中毕业,从吉林到叔叔所在的部队渡假,他虽然出身于高干家庭,但生活朴实、性情温柔,贤淑端庄。在与叔婶的交谈中,她流露出愿意找一位军人做终身伴侣的想法。于主任夫妇细心商量后,就把杜凤瑞介绍给了于兰芳。

  两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人谈人生、谈理想,越谈心里越畅快。共同的理想和志向把两个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分别时,凤瑞含蓄地向小芳表露了自己的感情。小芳也主动向凤瑞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就这样,一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很快将爱情的航船驶向了广阔无垠的海洋。

  杜凤瑞找好了漂亮媳妇的消息在伏牛山东麓的赵洼村不胫而走,亲朋好友在高兴地谈论这个话题的同时,更多的是筹划着如何为凤瑞盖几间新房,红红火火地办喜事,安排妥当后,全家人尽早盼着凤瑞、兰芳回来完婚。

  然而,由于部队天天在进行军事演习,凤瑞写信说:“不能回家成婚。1958年7月是1日,艳阳高照。这天中午,河北省空军某师的平房院内,爆竹声声,杜凤瑞和于兰芳在这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24天后,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了赴福建前线执行作战任务的命令,凤瑞带头递交了请战书。饭桌上,当凤瑞怀着复杂的心情,将写请战书的消息告诉妻子时,小芳温情脉脉地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应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次日清晨,小芳默默地为凤瑞打好行装,将凤瑞送到了附近的机场。临别时,凤瑞含泪紧握着爱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小芳,等我完成任务回来,咱们一块回家见爹娘。凤瑞、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啊”……凤瑞驾着那架心爱的战鹰上蓝天已不见踪影,小芳在呆呆地望着、望着……

  10月10日,杜凤瑞在福建龙男上空连接击落两架敌机,光荣牺牲。凤瑞壮烈殉国后,爱人兰芳深情依旧,决定过独身生活。经空军首长的多次劝解,她才于1964年建立新的家庭。再嫁的兰芳仍然对杜家情深意重,时刻惦记着凤瑞父母的生活,多次写信安慰两位老人,并汇款寄物,直到一双公婆相继去世。

  这天中午,杜凤瑞所在部队的首长来了,县委、政府的领导来了,老人一边陪客人端茶倒水,一边心里直嘀咕,来这么多领导,是不是又给凤瑞送立功喜报来了。

  来人看了看两位慈祥的老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难以启齿,时间过去了一分又一分,部队领导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向老人深鞠一躬,道出了凤瑞牺牲的真情……

  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消息,像一声惊雷,在老人头上炸响,他们日夜盼望的儿子就这样匆匆地走了。遭受沉重打击的两位老人瘫倒在床,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凤瑞家涌来了前来慰问的干部和群众。

  一场空战,使杜凤瑞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的年轮上,福州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掉大会。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献给杜凤瑞家人一块“光荣之家”匾额,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也送来一面写着“光荣父母,英雄儿子”的锦旗。

  1959年8月10日,省市县在赵洼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为杜凤瑞烈士写了挽词:“战斗功勋永垂青史,爱国浩气长存人间。”

  同年10月1日,英雄的父母杜龙章夫妇俩,应邀去北京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天安门观礼,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为了纪念这位闻名全国的空军战斗英雄,方城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县城主街道命名为凤瑞路,县城最大的广场命名为“凤瑞广场”,英雄的故里赵洼村改名为“凤瑞村”,村里的中学改名为“凤瑞中学”。最近,城关镇一分为二,其中最繁华的潘河东区被命名为“凤瑞办事处”。

  岁月沧桑,历史长河流过了55个春秋,英雄的名字并没有因历史的潮起潮落而淹没,正如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给杜凤瑞纪念馆题写的那样:“烈士高风,万古流芳”。杜凤瑞光荣地走了,在他身后的50多年间,英雄的亲属们演绎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为了掌握英雄家庭的详细情况,我多次去采访杜凤嘉,与他结成了忘年交,先后写出了《杜凤瑞一家三代的国防情怀》、《耄耋人情牵军营、五十年送兵百名》、《杜凤瑞家两代军人的婚恋故事》、《空战英雄杜凤瑞的生前身后事》等多篇文章,对英雄家庭50年的历程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顶一下
()
踩一下
()
------分隔线----------------------------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