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语五十年 前卫报
时间:2011-04-28 11:51
来源:前卫报
作者:锦绣河山
点击:次
他,现年87岁,参加过十余次著名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和特等功,获得过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他,50年前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务农,50年来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一次额外要求;他,居功不显摆,贫穷不坠志,唱响了一曲激昂壮丽与平凡简约的人生交响曲。中共中央政
他,现年87岁,参加过十余次著名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和特等功,获得过“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他,50年前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务农,50年来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一次额外要求;他,居功不显摆,贫穷不坠志,唱响了一曲激昂壮丽与平凡简约的人生交响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要求:“要大力宣传特等功臣李文祥同志五十年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
英雄无语五十年
|
???记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特等功臣李文祥
|
|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变得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的清晰可见。
翻看这位87岁老人走过的人生屐痕,从1948年参军入伍,1949年入党,1956年转业,到1962年从福建省省直企业支农回到老家??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当农民,50年来,李文祥那战场上虎虎生风的脚步,几乎再也没迈出过这个偏僻的小村庄;
朝夕相处的乡邻们只知道他当过兵,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曾是一位战场上屡屡博弈生死的骁将,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位战功显赫的功臣人生履历上居然是干部身份,曾是部队的一名副连长。
50年来,兰香在心海,负重也飞翔,李文祥默默无闻、不求索取,把对党的赤胆忠诚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广袤的乡村田野。
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从中央领导到军委总部首长和军区领导,分别对他的先进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
军区专门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李文祥同志学习,并把他作为全区团以上党委机关开展“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生动教材。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称赞李文祥同志具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今年先后3次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他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敬仰的心情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催促着我们前行的步伐。伴随着元宵节的爆竹声声,记者一行赶到豫北平原范县,来探寻这位耄耋老人的精彩人生。
天空没有雄鹰飞翔的痕迹
李文祥本想把自己的赫赫战功尘封一生,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省委书记的一次偶然造访却揭开了他曾经拥有的辉煌
有些事,只道是偶然。
濮阳军分区司令员倪志昂和政委王建双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不经意间走进了一座简朴的农家小院,这是复转军人李文祥的家。
卢书记眼尖。一眼就看见了墙壁上悬挂着一张李文祥年轻时的军官画像,画像上,那英俊的面孔充满朝气,一枚枚军功章挂满胸前。卢展工十分敬重地问,“李老,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老人家连声说好,缓步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旧布包。卢展工小心地打开布包,一个个老旧的小本本,一枚枚功勋章呈现在面前,卢展工一一细看,“这是济南战役中荣立的二等功勋章,这是淮海战役中荣立的特等功勋章,这是进军福建时荣立的一等功勋章,这是渡江战役中获得的荣誉勋章,这是在参加平潭岛战役时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这是1945年颁布的党章……”卢展工一边看,一边一一辨认并念出声来。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于平凡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像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好这些老同志。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慰问!”
这个沉甸甸的小布包也惊呆了在场的群众和县、乡干部。一本本纸张泛黄发旧的证书、一枚枚失去金属光泽的军功章,无言的诉说着那些已经偃旗息鼓在历史深处的战争、战场、战斗。当老人重新提及时,在场的人唏嘘不已,眼前浮现的是一些鲜活的片段,生动的画面……
1948年9月,刚参军不到一年的李文祥就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济南城坚墙高,城门口密布着敌人3层火力网,一拨拨攻坚的战士倒下了。
紧要关头,部队组织了一支爆破队,懂爆破的李文祥就在其中。顶着机枪的疯狂扫射,李文祥和战友们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不少战友牺牲了,李文祥幸运地冲到了城门下,“轰”地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那一天,至少有7个纵队的战友冲过李文祥炸开的城门,攻进了济南城。
这是李文祥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战役结束后,因破城门有功,李文祥得到了第一枚军功章,组织上给他记二等功一次,在部队披红戴花并获得1.2元的“重奖”,他用这些钱再添上平时的积蓄,买了一块手表,这是李文祥87年人生戴的唯一的一块手表。如今,60多年的时光已从表盘上轻轻划过,承载了他多少不朽的故事,见证了他多少曾经的辉煌?
在徐州太平庄战役中,已是副班长的他带领战士阻击敌人四天四夜,嚼麦籽喝冷水,没叫一声苦。在淮海战役的陈关庄战役中,他手持炸药包,带领全班战士一举炸掉了隐藏的碉堡,确保了大部队前进,他因此荣立一等功,他所带的班也荣立特等功。
此后,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从山东一直打到了福建。在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浴血奋战,一人歼敌13名;在渡江战役中,他因为表现突出火线入党;在平潭岛战役中,他跳入齐胸的海水抢滩登陆,因他战斗机智灵活,杀敌英勇顽强,叶飞将军亲自为他签署“战斗模范”奖状……
战场上,死对军人的钟爱,绝不亚于生。从军生涯中,老李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危险的一次莫过于参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当时,敌人占据的是日军曾经经营多年的工事,非常坚固隐蔽,战斗异常惨烈,负责攻坚的90多人只剩下李文祥等3人。
从战士一直干到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每次战斗李文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在回农村的50年时间里,李文祥将那一枚枚彰显荣耀的军功章悄悄收藏,默默无闻地做起了一个普通的农民;50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过去的辉煌,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炫耀,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提起,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显露,都没有!
在时空滤过的色彩里,杜鹃花依然那么火红
李文祥面对党旗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铿锵的表白,几十年来,他却用一位农民独特的方式,践行着党的宗旨,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听党的话,跟党走,就永远不会栽跟头!”李文祥对党性修养的坚守,就像划痕一样,刻在了岁月的年轮上,愈久愈深。
1956年,李文祥从副连长的岗位上转业,被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总公司保卫科,成为一名保卫干部,并与一名聪慧贤淑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党员干部下乡支农。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回到偏远贫苦的农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人说,人生最难的,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几次动员,李文祥所在的省建公司报名者寥寥无几,可他听说后,第一个要求回乡支农。领导考虑他是战功卓著的功臣,又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就悄悄劝他,“带个头报名就行了。”可李文祥态度坚决:“党员就应该听党的话。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他毅然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撩起岁月的纱缦,你会看到,有些事,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就是这么一按,将他的身份一下从一名省直干部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这么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番人生际遇;就是这么一按,也按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
1962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陈宝珍回到阔别已久的范县老家。
在白衣阁北街村委,大家都知道李文祥有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每一次缴党费,他都要到镇上的银行里,把旧钱兑换成崭新的钞票,然后再缴给组织;每每收到别人找零给的新币,他都要认真的夹在书本里,防止弄皱了,等到下个月缴党费的时候,送到党支部。每月的前三天,他一定准时到村党支部缴党费,偶尔遇上生病出不了门,他也会惦记着让家人代缴,50年来从未间断。在他看来,缴党费并不仅仅是一个党员的义务,更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
按照优抚政策规定,李文祥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符合离休条件,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但李文祥却始终认为,国家还不富裕,自己靠劳动过日子没问题,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1985年、1993年,范县民政局对全县老党员的情况进行了两次大的排查,寻访人员找到李文祥家里时,他都主动隐瞒了真实情况,始终没有办理离休手续,没有申领一分钱的老党员补助经费。
1987年夏天,正在田间劳动的李文祥被老伴叫回家中,说县民政部门派人来要为他落实老复员军人待遇,发放补助金。李文祥一进家门,就翻箱倒柜地拿出福建省建设厅为他发放的生活补助证明,对民政部门的同志讲:“拿两份补助,那是坑害国家,我是党员,决不能干这样的事!”
这年头,有不少人是戴着一箱子的面具在走天涯,可李文祥却不这样。事后,有人说李文祥太耿直,不会拐弯,而他却说:坚持原则是对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员就要说实话、报实情。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放卫星”,农村基层组织虚报粮食产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时任生产队长的李文祥却牢牢把住了白衣阁北街村第8生产队的“舵”:“如实上报!”
现在上了年纪的村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李文祥把自己的胸脯拍的怦怦直响:“我相信组织会弄清真相,上级要追查责任我顶着,但绝不能昧着良心讲瞎话!”生产队按照他的要求据实上报,结果这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是上报表中最低的,李文祥也因此受了不少委屈,但这个生产队社员们的吃饭问题在村里却是解决的最好的。
“李文祥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不但坚持原则、仗义执言,敢讲真话,而且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说起李文祥,村民们对他的一身正气无不肃然起敬。
张学诗是白衣阁北街村唯一一家姓张的,家不但穷,在农村还是单门独姓,可谓势单力薄。1969年,上级分配给白衣阁北街村一个上大学的指标,几个“根正苗红”的人纷纷找到当大队长的李文祥,要求推荐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还是李文祥的亲戚。临上报推荐指标的那天,几家人来到李文祥家里,请求他照顾,就连李文祥的亲戚也放出话来:要是孩子上不了大学就和李文祥“断亲”。
可推荐结果却大出人们的意料:一无亲、二无故、三无权的张学诗家的女儿榜上有名。
公示那天,李文祥站在公示榜下慷慨地说:“大家凭良心,有谁的家里比张学诗还穷?有谁的孩子比他的闺女学习好?有谁的孩子比人家更符合上大学的条件?”
2006年4月,一个远房亲戚听说自己的村里有位老复员军人,比李文祥入伍晚,可拿的补助比他还多,就特意打听了具体情况,好心好意地告诉李文祥,执意拉他去县里问问情况。但李文祥却“毫不领情”地说:“一个老党员,再去给党添乱子,这叫‘二皮脸’,不叫‘党员’!”
生活中,有人开玩笑地问他:“老李,你一辈子也没当多大的官,为啥总把党员的身份看得那么重?”李文祥回答说:“党好比俺娘,当年冒着枪林弹雨是为了娘,现在搞建设也是为了娘,听娘话、孝顺娘,是儿都该这么做!”
吐丝的春蚕仍吟唱着幸福的音符
李文祥不一定知道奉献的定义,但他却用赤子情怀和持过钢枪的双手把奉献演绎的淋漓尽致
李文祥清楚地记得,位于黄河故道的白衣阁乡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群众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山头打仗还难!”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汉子立下铮铮誓言。
梦里走的路再多,也不会留下一个脚印。
从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李文祥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战场。每天天刚放亮,队里上工的哨声还没吹响,他已背着干粮下地干活了。返乡后,无论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李文祥几乎每天都要研究“土地”十几个小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他,俨然是一位执著的农业专家。
看到当地地势低、水洼地多,李文祥就向村里提出改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想法。为掌握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技术,他请教有水稻种植经验的人,找农业技术人员拜师学艺。确立了稻改种植的翔实方案后,他又主动担任村里的“稻改队长”,和村“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村群众引水开渠、掏粪积肥,全力推行稻改工程。
村里今年72岁的陈玉文老人,是李文祥当生产队长的“老搭档”,曾与李文祥“搁伙计”十几年。他回忆说,为带领村民开挖金堤河,引水进田,李文祥连续4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水,困了就在河坡的草地上睡一会儿。
经过他和技改人员的共同努力,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二三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被改造成了优质水田,并实现了亩产上千斤水稻的梦想,“范县优质大米”的品牌从此走向全国,白衣阁北街村也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苦窝”帽子,群众不仅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还有了零花钱。
当初刚回到农村时,李文祥夫妇只能和弟弟、弟媳、父亲一起挤在四间草房子里,勉强安了家,后来他又搬到村里一所闲置多年的老公庙里居住。刚搬进时,破庙因年久失修,房顶漏雨,墙体透风,在福建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爱人一开始有点受不住北方的寒冷,李文祥就劝爱人“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此后他又先后3次搬家,直到1983年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瓦房,而此时,他已经当了十几年村干部和生产队长。
让人大为吃惊的是,李文祥的家至今也不富裕:三间瓦房里,除了一台老彩电,几乎没有一点现代家庭的感觉。一个被全村群众公认的“大能人”,一个当了十多年生产队长的人,为什么如此清贫?
村民们说出了答案,“就因为这人太耿直,从不沾公家一分钱便宜!他心里一直装着村里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正如村民赵尚荣所述:“在我们村,有几家没有受到过李文祥的热情帮助,有几个困难户没有得到过李文祥无偿资助的?”
现任村委会主任董明亮,今年61岁,和老李做了近四十年的邻居,按他的话说“比老李还了解老李。”他掰着指头历数了老李的“付出”:
村里建养殖基地,老李无偿捐献了自己准备盖房的木料;村里调整种植结构,老李拿出存款作为购置设备的启动资金;村里盖小学,老李第一个捐了300元钱;村里修柏油马路,又是老李第一个站出来拿钱修路……
流逝的时光带走了他青春的年华,沧桑的岁月在他额头上布满了饱含真情的故事,那在血与火里铸就的奉献情怀也深深刻进了老人的骨子里。如今,已经87岁的他,仍然下地干活,谈吐十分利索,思路也很清晰,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始终念念不忘1949年2月渡江战役他火线入党时指导员的一句话:“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贡献在前,享受在后!”
1985年,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当找到李文祥家时,眼前的一幕让两位南方的同志惊呆了:三间瓦房里,只有一床、一桌、一草帽、一镐头、一挎包和一只颜色快褪完的军用水壶。这难道就是这位特等功臣的家?两位同志的眼睛湿润了,一位姓张的同志迫不及待地对老李说:“李文祥同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组织研究决定,从即日起,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谁也没想到,当两位同志劝他抓紧时间收拾行李时,却被李文祥拒绝了:“困难是暂时的,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的,不用麻烦组织了!”
“别人都是往高处走,你却放着官不当,亏不亏?”福建的同志问他。可老李笑呵呵地说“啥官不官的,都是党的人,到哪都是为人民干事,没啥亏不亏的!”
看到李文祥在农村生活的态度坚决,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经请示,按照有关规定,为他发放了生活补助费。对此,李文祥三番五次地说:“我在农村有责任田,不愁吃不愁穿,再让组织照顾,心里真是不安!”
后来,由于原单位倒闭停发了他的生活补助,当时李文祥夫妇也日渐衰老,女儿尚小,家中劳力不足,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就是在这段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李文祥仍不愿向政府说明情况,请求半点资助,靠下地劳动,支撑家庭所有开支。
李文祥有个女儿,叫李金英,是老李53岁时才得的唯一一个“宝贝疙瘩”,一直被老李夫妇捧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懂事后,从妈妈那里知道了爸爸的辉煌历史,看到家里如此清贫,就埋怨爸爸“为啥不找找人,住到城里去”。老李就批评女儿“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不要给人家找麻烦,只要好好劳动,苦是能挺过去的。”女儿初中一毕业,老李就动员她外出打工。
乡民政所所长兼村支书房灵镇对记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秋天的一天,李金英正和她的表姐夫在地旁晒玉米,表姐夫对她说:听说老军人复员之后能领钱,你赶快告诉你爸去办一下。李金英知道父亲耿直的秉性,不会让她办,趁父亲不在家的空,就翻箱倒柜找出了那张泛黄的复员军人证,急匆匆地和表姐夫赶到县民政局,没想到人家民政局的同志很快给她办理了每月385元的生活补助费。
当月,当乡民政所送钱到他家时,“偷证换钱”的李金英傻了眼,在女儿眼中一向敦厚温顺的父亲发了火:“你现在是缺吃还是缺穿呀?每月跟政府要这么多钱干啥!太不懂事了!”
村民董保安,至今对李文祥感激涕零。他永远忘不了8岁那年他得了脑膜炎,生命奄奄一息。双目失明的父亲心有余而力不足,无钱医治孩子的病,急的痛不欲生。李文祥听说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带上孩子就往医院跑,硬是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年幼的生命,当时董保安的父亲泣不成声:“孩子生病俺没花一分钱,全是人家老李掏得钱啊……”
树的根须从不羡慕枝叶的张扬
李文祥虽然没有刻意修炼过淡定的心境,但他却在穿过硝烟、穿过花丛、穿过农田中,依然保持着从容、知足和平静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古今中外,多少圣贤先哲、达官贵人都曾以“知足常乐”、“满足是福”来标榜自己的人生修养。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太多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不动心、不奢望、不幻想,真正做到“知足”?可李文祥却做到了。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也许很难忘记农村那道特殊的风景:寒萧冬日,农舍门前,暖日阳光,“晒太阳”的农村老汉,一簇簇蹲在墙根旁,抽着烟儿、拉着呱儿、下着棋儿、打着牌儿,恰似一幅农村风俗画,你真的想不到,这幅画里,就有李文祥的身影。他的普通,他身上的农民味,与众老汉们毫无二致。
无论如何,记者也不能将眼前这位普通得转过身就会立即消失的瘦小老头,与心目中的沙场勇士联系起来:棉袖中裹着的,真的就是那双曾经杀敌无数的英雄之手?那瘦小的身板,真的就是当年那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脊背?那干涸混浊的双眼,真的是当年那鹰一样犀利的眸子?
1998年,李金英与同村男青年李金存喜结姻缘。亲戚劝他:“就一个女儿,婚事不妨办得好一些”。可老李说:“我和她妈结婚时才花20元钱,现在尽管不愁吃喝了,但钱也不能浪费。”就这样,新婚的洞房里,除了两床用自己家种的棉花做的被子和几幅大红喜字外,新房内没有几样像样的新物件,女儿这场婚礼从置办家具到接待客人,前前后后老李共花了400元钱。看到如此简朴的婚礼和嫁妆,怕女儿觉得委屈,李文祥连哄带劝:“孩子,钱虽然不多,可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一个人之所以幸福,就是因为有一颗知足的心;一个人只要舍得放弃,就什么都不在话下。
有一年,女婿李金存在东北打工回来的路上,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7000元血汗钱被小偷偷走了。李金存知道这对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心疼得泪流满面,快到家门口时,他四处徘徊,不知该如何向妻子和岳父母交代。然而,当他硬着头皮走进家门向老岳父说明事情真相后,没成想老岳父的脸上依然慈祥,平静的对他说:“没啥,只要人平安回来就行,钱丢了再去挣嘛!”还反复开导女婿“心眼不能小,小了,小事都变大;心要放宽,宽了,大事能变小。”
今年元旦过后,李文祥的事迹被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发现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老英雄,县民政局专门派人为老李家新建了几间板房,安装了太阳能、取暖设备,购买了沙发、电视机等物品。对此,老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每一次上面来人,他都要反复念叨:“我一个老头子,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别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当今社会,有的人把职位看得很重,李文祥却真不把这当回事。当年,渡江战役过后,李文祥因战绩突出,组织上决定将他从副连长提升为指导员,而当领导找他谈话时,李文祥却坚决的摇了摇头:“我没有文化,怕干不好指导员的工作,还是当副连长比较合适。”
回乡后,李文祥的踏实肯干,忠厚正直,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稻改成功以后,大家联名推荐他当村党支部书记。对此,李文祥淡定地说:“我年龄偏大,知识有限,还是让年轻人当书记吧,我做好配合就行了!”此后的10多年间,他由村副支书到任民兵连长,后来又干生产队长,到最后成了社员。官越当越小,活却越干越多,李文祥从没有觉得脸上有什么“挂不住”,更没感觉到心里“堵得慌”。
李文祥的事迹披露后,全国全军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政府和民政部门前来慰问看望的领导也络绎不绝,默默无闻的他一时成了众所周知的“明星”。面对荣誉,面对光环,这位老人没有失去自我,依然淡定如初。
有人说,死者最好的坟地莫过于生者的心。听听李文祥的话,才觉得这话说的极富哲理。“跟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荣立了那么多的战功,最后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您觉得值吗?”面对记者的再一次追问,李文祥老人的神情安详知足:“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都活到87岁了,又有幸福的家庭,还有啥不知足的?”
看到各级的关爱,群众的敬仰,有人不失时机地劝告李文祥:“你年事已高,何不趁机向政府提点要求,给孩子们多办点实事啊?”李文祥又是淡然一笑:“儿女自有儿女福。自己种出的粮食吃起来才是最香的!”
今年春节前夕,李文祥受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邀请,去郑州参加省团拜会。作为一位普通农民,能受到省委书记的邀请,这在一般人看来,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可当乡干部告诉他时,老李却说:“又给领导添麻烦了。”
“李老,这是重要场合,你把过去立的军功章都戴上。”临行前,民政部门的同志和乡干部再三叮嘱。
“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现在还戴它,不是显摆吗?”李文祥刚开始有点不情愿。
后来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劝说下,李文祥才把军功章戴上。人们发现,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泛黄的小布包,拿出一枚枚军功章时,他漉湿双眸,泪水顺着他深陷的眼窝奔涌而出:“看到这些军功章,我就想起那一个个在我身边倒下的战友,他们才更有资格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2月初,出于对功臣的关爱,濮阳市专门安排市人民医院为李文祥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中午吃饭的时候,面对15元一份的套餐,李文祥连声说:“别花恁多钱,不值得。”看到桌上不小心从碗里掉出的米粒,他用颤抖的手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又放到嘴里吃了下去,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李文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特等功臣,很平常,平常得在他走过时,都记不住他的背影;但却又很伟大,伟大得在他面前时,仰视才能领悟他的境界!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