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胡中强(右二)参加训练。 高效文 摄 新闻点睛 ◢ 1958年,干部下连当兵这一做法始于成都军区某红军师,首创者是该师老政委何云峰。53年来,该师党委始终没有忘记好传统,领导和机关干部每年都会找机会佩戴列兵军衔、打背包住进班排,重当普通一兵。 ◢ 在这个师,干部下连当兵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接地气”,也叫“寻根之旅”。时代在变,可绿叶对根的情意不会变。几十年来不断完善的下连当兵制度,让这个师的领导和机关干部不仅在连队找到了自己的“根”,还将根须更深地扎进沃土,使得部队全面建设这棵大树百脉贯通,生机勃发。 闻兵味知兵心,想兵事解兵忧—— 距离拉近了,感情加深了 那天晚上,师战勤科科长童开田打着背包,住进汽车营一连五班宿舍。 就寝时间到了,战士们都忙着洗漱。童开田见睡在自己上铺的战士曾加欣仍坐在马扎上磨磨蹭蹭,没有准备就寝的意思,表情很不自然。“咦,这位同志哥是不是不欢迎我这个新兵啊?”童开田笑着说。班长偷偷告诉他,曾加欣不是不欢迎他,而是因为脚气严重味道太大,心中有压力。 “大家不要见外,从今天起我们都是战友。”童开田拉曾加欣坐在自己的床边说,“把鞋脱下来,我帮你看看,我可是治脚气的行家呦!” 听了这话,战友们都放松了心情。但曾加欣还是不敢脱鞋。童开田慢慢蹲下身去,帮他脱掉了鞋袜。一股脚臭味扑鼻而来。可童开田好像什么也没闻到,把曾加欣的脚抬到了自己的鼻子前—— “问题不很大,包给你治好!” 次日晚上,童开田打来一盆热水,将托人送来的高锰酸钾溶解在里面,熟练地指导曾加欣自我治疗脚气。几个疗程下来,曾加欣的脚气治好了,童开田也和战士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想融入战士,就必须主动把心贴上去。”师装备部部长刘红兵也有这样的体会。 四级军士长吴光全曾在成都军区“爱军精武”比武竞赛中夺得亚军。由于长期卧姿修车,他双腿两个半月板严重损伤,已被切除。他担心评不好伤残,影响退伍以后的生活,心理负担特别重。 下连当兵的刘红兵和吴光全成了同班战友。刘红兵清楚,吴光全符合评残条件,但想评上合适的等级,走起程序来确实很麻烦。他几次和吴光全谈心,帮他放下思想包袱。 返回机关后,刘红兵为这事跑了几趟上级机关。经多方协调,终于为吴光全评上了合适的伤残等级。 闻喜怒哀乐事,品苦辣酸甜味。炮兵团团长陈升德也是一位爱和战士扎堆的老兵。当兵期间,他发现连队门前的道路坑坑洼洼,战士晚间上厕所不方便,不时有人扭伤脚踝。 当兵一结束,陈升德就让后勤处派人到连队考察论证,组织施工。通路那天,陈升德特意请来4名战士剪彩,他连连向基层官兵致歉:“我们工作没做好,让你们吃苦了!” 官兵需求即课题,官兵满意是标准—— 指导合理了,作风改进了 去年部队野外驻训中,师政委陈国朝下连当兵。当他得知连长管银军因多次执行重大任务,连续4年没有回家过年,心里既感动又难过。 “感动的是,基层官兵舍小家顾大家而无怨无悔。”陈国朝说,“难过的是,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已成常态,加上野外驻训时间延长,像管连长这样的基层官兵绝非个例。长期回不了家,让他们背负了太多对家人的愧疚,这也不利于工作。” “节假日,一些地方领导可以来驻训地慰问,我们军人的家属为啥就不能来呢?”班里一名战友的话,让陈国朝陷入沉思:野外驻训是件很严肃的事,不能搞得像过家家。但每年外训,都能赶上学校放假,如果能在不影响训练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家属和孩子来“探营”,岂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回到机关,陈国朝就此向师党委会做了专题汇报,大家统一意见后决定:搭建“野营幸福村”,分批邀请官兵家属前来短暂相聚。 管银军的妻子吴华从山东赶来,入住“野营幸福村”。她激动地说:“虽然他几年没回家了,但部队上能安排我俩今天在红土高原来个美丽的约会,我啥怨言都没啦!” 装甲团政委李斯唯是带着自豪下连当兵的。因为连队那套最先进的卡拉OK点歌系统,是他好不容易从上级申请来的。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官兵对这套系统并不“感冒”,使用者寥寥。经过一番刨根问底,李斯唯终于得到答案—— 班里一位战友悄悄告诉他:“机器确实很棒。可团里配的光碟实在太老了,连周杰伦、陈奕迅的歌都没有……” “为什么选配光碟不征求基层官兵的意见?”好事没办好,李斯唯很自责,“基层官兵的满意才是我们工作的标准,再也不能想当然、凭热情办事了!”回到机关,他开始着手准备调查问卷,下次配光碟,得先问问大家喜欢不喜欢。 下连当兵期间,师政治部主任黎召阳参加班务会,文书兼军械员张浩就半开玩笑地说:“黎老兵,体验体验文书工作咋样?” 话中有话。黎召阳听出了弦外之音,莫非这文书不好当? 黎召阳回顾了一下,仅上个月,他就签发了30多份文电。师里几个部门的文电汇聚到基层,不就有近百份吗?部分文电还要求基层书面报告落实情况,这些事都要文书经手。一个连队、一名小兵,能承受得了么? 很快,师党委机关把紧文电下发关,纠正了政出多门、文电照抄照转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重申机关不得随意向基层索要材料。 言传身教示范,素质魅力感召—— 自己提高了,基层受益了 “干部下连当兵,出发点是锤炼自己,落脚点是让基层受益。”师后勤部直政科长钟履辉说,“这就要求当兵干部既要当出兵样子,更要做出好样子,手把手帮带,给基层留下一个‘不走的指导员’。” 下连没几天,连队邀请他给大家讲一课。钟履辉动起了脑筋:现在兵员素质普遍提高,到底该讲点啥呢? “提到‘管理’两字,作为被管理者,大家可能都会皱眉头,为啥我们的管理有时候不让人满意?原因是管理文化的认知缺位……”那天,钟履辉以士兵身份走上讲台,讲起了现代管理方面的内容。独特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课堂里的百多号人吸引住了。 “授课前,我们几个连队干部还在讨论,觉得他讲的内容又不考,讲它有啥用,况且大家也不一定爱听。”指导员刘晓波说,“结果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战士对管理科学很感兴趣!这给我们基层干部很多启示。政治教育不仅要知道自己该讲啥,更要摸准战士们的口味。老内容也要新包装,效果才能好!” “我是超水平发挥!”钟履辉说,“在最基层的课堂实践,逼着我提高水平,把课讲到点子上。” “‘刘老兵’在我连里当兵没几天,就帮我们的脑壳开了窍!”师侦察营排长张元武说。不久前,新型装备列装营连,张元武所在连队专业人员编制数与按纲施训要求相差好几个。 “编制的问题,我们连队解决不了,训练可怎么开展?”连队干部大吐苦水。当兵刚刚结束转入蹲点的侦察科长刘川一句话点醒了大家:“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呀,不如搞个一专多能训练试试?”经过刘川的认真帮带,几名战士同时掌握了几项技术,操作起装备来格外熟练,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老想要几张‘好牌’,没想到用好手里的牌更重要!”张元武说,“‘刘老兵’当兵蹲点,帮我们转换了思维角度,摆脱了‘等、靠、要’的惰性惯性,连队自建能力提高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基层官兵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开发出来不得了!”刘川说,“这增强了我今后抓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战士们喊我们‘老兵’,老兵就得有老兵的样子!”说这话的,是“抱走一团火、救了一车人”的英雄、师政治部副主任梁强。由于全身曾大面积烧伤,他没有汗腺。当兵期间,梁强顶着烈日,胸挂冰袋跑5公里,残缺的手上缠着背包带拉单杠,时时处处为战士们做出表率。 “梁老兵不愧为‘钢铁战士’!”炮兵团战士周洋说,“他让我们深受震撼,为我们树立了当好兵的榜样。”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