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雅 摄 “点火!”2011年12月22日11时26分,我国“资源一号”02C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一刻,仰望火箭划过蓝天的壮美轨迹,一名士官笑得格外灿烂。 他叫马金永,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站高级士官。这是他第48次受命管理航天发射时间统一系统,也是他自主研制的“标准时钟”第33次执行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飞向太空的火箭,牵引出一名士官的传奇…… 打造中国航天新型高精度标准时钟 蓝天下,长征火箭整装待发。测控中心机房内,标准时钟数字跳动。 凝望时钟,马金永静静守候……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数千台设备必须在同一时间系统内同步开展工作。标准时钟是时间统一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精密程度将直接影响火箭的精确飞行和卫星的准确入轨。 谁能想到,马金永这名普通士兵,居然与标准时钟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回溯到4年前。当时,我国航天发射老一代标准时钟由于超期服役,出现了抗干扰性差、精度降低等现象。 “我想试试研制新一代标准时钟。”马金永主动请缨。 这一想法,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犹如天方夜谭。时钟设备研发不仅涉及电子工程、数据编程、工艺设计等多门学科,更难的是必须精确到“微秒级”。 一微秒只有一百万分之一秒。精确到“微秒”,意味着要将一眨眼的瞬间平均分解为一百万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要精确无误。 勇者不畏险,马金永义无反顾。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内,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时间跳动的脉搏,曾经将自己连续关了两个多月…… 集成电路板是时钟精度的关键。纽扣大小面积上的焊点就达上百个。拿着放大镜,他一个一个地精心焊,仅一块电路板就返工了12次…… 一年之后,他将自己制作完成的“新型标准时钟”摆在了大家面前。 惊讶!质疑!大家担心:“性能可靠吗?” 最终,人们叹服——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苛刻测试,新型标准时钟精度比原来提高了一个量级。 马金永这一创举,在世界航天界堪称传奇。航天设备质量标准之高、要求之严众所周知。中国航天新型标准时钟,竟然由一名普通士兵打造! 传奇还在后头。这些年,马金永的创新源源不断—— 他成功研制测控通信信道新型切换台,使切换信道时间从原来的13分钟缩短至7秒; 他开发出数据传输中心智能管理与监控系统,使数据分析处理效率提升近6倍; 他率先提出IP体制下时间信号传输革新方案,满足了航天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 他参与完成70余次重大航天测控任务,先后发现解决了30多个安全隐患,7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士官马金永声誉鹊起。前不久,执行某卫星发射任务时,一些地方技术人员慕名询问发射中心科技人员:“指指看,你们那个特厉害的兵,到底是谁?” 初中生登上全国宇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堂 马金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生命中的这一时刻—— 2004年10月,全国宇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坛上,他熟练地诵读了自己的论文《新技术条件下航天发射场时间同步网组网方式》。 他话音刚落,台下来自全国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们掌声雷动。这一刻,泪花涌上他的眼帘…… 在场的人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身着便装的年轻人,竟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 会前,组织者曾打电话询问马金永是什么职称。马金永回答说“没有”。于是,组织者便以为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 会后,当大家问他在哪所高校深造时,马金永只能实话实说了。 人们好生惊奇——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士兵,居然走上了全国宇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台。 答案出乎意料——马金永说:我是一只不停向前飞、不怕苦和累的“笨鸟”。 记者看到,他简陋的宿舍里到处都是书,书架上、床铺下、门背后塞得满满当当。在他的读书笔记扉页上写着:“不懂就看,看多了就会了。” 什么叫“看多了就会了”?一本《高频电子线路》,他先后读了14遍,书都被翻烂了。看第一遍时,他连希腊字母“Ω”都不认识,在旁边用拼音标注。如今,他已经对全部高频电子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战友吴汉兴这样评价马金永:“就是上山植树,他挖的坑都比别人的要深!”凭着这股认真和韧劲,马金永迈上了一个个全新的台阶—— 他自修了《通信原理》等36门课程,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两个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考取多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时间统一、数据传输、光学测控,这些高精尖领域知识他样样精通,先后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参与编写专业教材4部,连续10年都有科研成果…… 对于“师父”马金永的神奇,“徒弟”周天洋更是打心底里折服—— 前不久,周天洋买了一部苹果手机。马金永很感兴趣,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端详。周天洋调侃他:“你会玩吗?”没想,第一次接触苹果手机的马金永一点不“OUT”,连导航定位、数学运算等不常用的功能都一一演示给徒弟看。 周天洋惊讶得张大了嘴。马金永笑着解释:“我在互联网上早就把苹果电子产品性能都了解透了。” 这就是马金永——学习,让他永远拥有出人意料的神奇本领! 无名小卒与“两弹一星”元勋同台领奖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喜气洋洋。 这天,5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隆重表彰。一身戎装、挂满奖章的士官马金永神采奕奕,格外醒目。 他往获奖者中一看,突然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赶紧三步并两步走上前去:“孙老,我是来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基层士兵,能否和您合个影留念?” 年过八旬的孙家栋院士看到这位优秀的航天晚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来来来,我们都是中国航天战线上的战友,你年轻有为,很了不起。” 咔嚓!闪光灯定格了这耐人寻味的精彩一刻——士兵与院士,无名小卒与“两弹一星”元勋同台领奖。 对于马金永来说,2011年是他人生中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在晋西北高原那偏僻的小山沟里默默耕耘了18个年头之后,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 6月,在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巡回报告会上,他与军事战略专家、中国国防白皮书起草人陈舟研究员等同台演说。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战友:“只要矢志不移,普通士兵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11月,在“读书·青春·使命”全军青年读书活动中,他与信息化权威专家于全院士、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等一起畅谈读书体会。他“穿着棉大衣,戴着皮帽子,坐在满墙都是冰花的测控点位里静静读书”的叙述,让战友们闻之动容。 马金永的传奇不仅感动了广大战友,更为他赢得了爱情。 爱人李倩倩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马金永见面的场景—— “当黑瘦黑瘦的他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心情顿时跌入谷底。眼前的他,与理想中高大的军人形象大相径庭,与梦中的白马王子更是相去甚远。” “就在我想找理由告辞的时候,他从兜里拿出一本国家核心期刊说‘上面有我发表的论文’。接过来一看,我顿时被震住了:太深奥了,大学毕业的我根本看不懂。于是,我又决定留下来,继续了解其貌不扬的他……” 说到这里,李倩倩笑了:“看来,他非常懂得扬长避短。现在我更加坚信,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采访结束那天,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25摄氏度。看着风雪中马金永忙碌的身影,一首无名小诗跳进记者脑海—— “走近你,我感受到力量。这力量,来自一名士兵的辉煌……” 短评 为智能型士兵喝彩 18年军旅生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航天测控专家,从初中文化到7次摘取全军科技进步奖,从无名小卒到与“两弹一星”元勋同台领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站高级士官马金永书写了一名共和国智能型士兵的报国传奇。 面对马金永,我们有理由为智能型士官书写的传奇喝彩。当前,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已占到士兵总数的一半,覆盖所有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岗位,各类新型士官人才不断涌现。从士官专家朱桂全、三栖精兵何祥美、全能士官宗道辉,再到今天的航天测控专家马金永,他们的传奇故事越来越精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高素质士官崇高的理想追求、可贵的使命担当、卓越的能力素质、深厚的发展潜力。 江河的澎湃,源于浪花的奔涌;时代的呼唤,成就士官的传奇。高素质士官群星闪耀也启示我们:军队越是现代化,越需要造就一支身怀绝技的士官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士官队伍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军队的现代化。广大士官战友都应当像马金永一样,把本职岗位当成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舞台,努力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增长新才干,在平凡岗位上为加速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作出更大业绩,为出色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贡献聪明才智、谱写壮丽新篇!(柳 刚 张晓祺 特约记者 宗兆盾 尚春雅)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