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峰 贾汉璐
利比亚战争是继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又一场由少数西方国家主导的对一主权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战争中舆论宣传贯穿战争始终,对动员民众参战支前起着重要作用,启示我们必须着眼人民武装动员实际需要,大力夯实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的思想根基。
利比亚战争中,围绕北约、卡扎菲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的各种舆论一刻也没有停歇,各种舆论交锋此起彼伏、激烈碰撞,成为交战诸方在胜利天平上你争我夺的重要砝码。一是先声夺人,以“民意”凝聚民族向心力。战争之初,卡扎菲政府面对北约即将采取军事干涉的威胁,为争取民心,多次表示,停火后将按照民众的意愿进行政治社会改革;还针对西方媒体所谓的卡扎菲政权独裁统治,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大量舆论攻击,特意在其官方媒体《太阳报》刊登了一份经济报告,罗列了自卡扎菲执政以来,特别是2006年至2010年间,用于住房、电力、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开支明细。此外,还大力渲染北约空袭利比亚给平民造成的伤害,在国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空袭伤亡的 “血腥”画面,以此来凝聚民众抵抗意志。二是多法并举,以“制胜”鼓舞战斗意志。卡扎菲政府非常重视鼓舞官兵的士气和激励民众的斗志,战争中,卡扎菲多次深入民众中发表讲话,号召军民英勇抗敌;还签署命令给“在抗击新的十字军侵略战争中表现英勇”的所有军官和安全、警察部门官员都“官升一级”,并下令给的黎波里郊区的一所学校师生授予“英雄勋章”。这些行动极大地激发了政府军官兵的战斗热情,更加坚定了利比亚军民“勤王护驾”的决心。三是攻心为上,以三战抢占舆论制高点。整个利比亚战争中,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贯穿始终,交战双方对抗激烈。法美等国为抢占道义制高点,利用国际社会话语权优势,开足媒体宣传机器,从舆论、外交、法律等多方面对卡扎菲政权进行攻击,混淆利比亚军民视听,制造混乱和恐慌;通过散发传单、派出专业心理战飞机,使用广播、电视宣传和切入军事通信频段等方式,对利军进行心理战,呼吁卡扎菲支持者“停止战斗”。利比亚政府则针锋相对,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舆论反击,指责西方联军行动是“十字侵略军”,誓言永远与人民一起“血战到底”,营造同仇敌忾的战争氛围。
利比亚战争告诉我们,在未来反分裂、反干预作战斗争中,必须充分认清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大力加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夯实人民武装动员的思想基础,切实提升人民武装动员“软实力”。一是切实增强人民国防意识。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建设国防、巩固国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工程。以领导干部、青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国防教育。采取多样化进行渗透式教育,积极挖掘各方面资源,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把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活动渗透、文艺熏陶、环境渲染等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军事日”、“红色纪念日”和重大节假日,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保卫国防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培育民兵预备役人员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民兵预备役人员必备的精神素养。注重在优化环境中熏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通过播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歌曲和影视片,在耳濡目染中激发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爱国热情。坚持在实践磨砺中摔打,以配合部队军事演练,参加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重大任务为契机,锤炼思想作风、培育战斗精神。三是突出抓好“三战”力量建设,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三战”人才。本着“选精、编实、建强”的原则,依托地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医疗卫生部门和法院、院校等单位,将与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网络维护等方面岗位相近、专业相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吸收到“三战”队伍中来,组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分队。根据“应战”、“应急”,瞄准实战标准,坚持以重大军事活动为牵引,广泛开展针对性、适应性训练演练,不断增强“三战”能力。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