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站 南阳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时楚设宛邑,为楚国属地,称为宛。
东汉时期,南阳为光武刘秀的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皆孕育于此。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
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南阳既是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城市。它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同时,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
伏牛苍苍,丹水泱泱。南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水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水城。其水系分属汉水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丹江口水库湖面有800多平方公里,号称亚洲第一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就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
南阳名胜古迹、山川秀美之地甚多,武侯祠、汉代画像石博物馆、南阳府衙、西峡恐龙遗迹园、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风景区、桐柏县淮源景区及原中原局、中原军区驻地叶家大院等等;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南阳黄牛”、“南阳黑猪”享有盛名;西峡的猕猴桃、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桐柏的木瓜被命名为中国知名土特产产品。
5月3日,中原行采风团来到了豫西南重镇——南阳。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生机勃发的城市活力。
不顾舟车劳顿,中原国防一行马不停蹄,两天多的时间里接连走访参观了南阳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叶家大庄内),淮河源文化陈列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彭雪枫纪念馆、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纪念馆等,探寻南阳这方热土上革命先贤曾经创造的丰功伟绩、红色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叶家大庄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原属叶氏家族村落,是典型民居式建筑风格。
1945年10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北返,河南军区部队南下和新四军五师会师桐柏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行署、中原军区驻此,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副书记李先念、陈少敏,行署主任许子威,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王树声在此工作至1946年。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军会师”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占地70亩,青砖灰瓦四合院形式,内有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王震、王树声、任质斌、许子威等旧居,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室、作战指挥室等。该馆集中展现了桐柏红色文化,充分体现和反映中原地区居民民俗文化特色,成为桐柏红色旅游经典品牌景区。
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桐柏英雄纪念碑”和“桐柏革命纪念馆”题词。2004年,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被中央六部委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在参观陶岔渠首枢纽时,我们不由被眼前辽阔而壮美的景象所震撼。悠然而缓缓流淌的清澈的水从远方来,经过枢纽大坝,又以新的姿势流向远方,供应京津冀和河南其它地区的用水。这里面倾注了多少伟大的人民力量啊!
据了解,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工,包括4.4公里的上游引渠、3孔引水闸以及一座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水电站。2013年12月20日通过通水验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的每一滴水,都将经过这个“水龙头”。
近年来,南阳军分区积极探索军分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特点规律,深入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一批独具南阳特色的工作,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抓好“编外雷锋团”典型宣传
邓州“编外雷锋团”是以雷锋同志生前邓州籍战友为骨干,以复转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体,广泛吸收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雷锋的群众参加,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旨的社团组织。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团,和雷锋同志在一个团队工作、学习、生活,耳闻目睹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
1989年,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委员会”;1997年,在南阳军分区、邓州市人武部的关心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编外雷锋团”。
2012年以来,南阳军分区认真总结宣传培养“编外雷锋团”,持续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发展,“编外雷锋团”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3个营560人,发展到了19个营12000多人。
“编外雷锋团”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军内外主要媒体宣传报道。“编外雷锋团”先后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河南省首届优秀复转军人评选活动唯一特别奖。
加大“编外雷锋团”建设宣传力度。为宣传好全军这个重大典型,2012年协调地方投入资金完成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升级改造和雷锋广场建设工程,使展览馆主题更加突出、教育成效更加明显。
军分区政治部集中力量总结挖掘“编外雷锋团”先进事迹,编撰了故事集和资料汇编,拍摄了录像片,编排了文艺节目,创作了报告文学等“七个一”资料,出版了《薪火相传》一书,作为学习宣传教材。
积极协调军内外媒体进行集中采访报道。2013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见稿40余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予以重点报道。
积极发挥“编外雷锋团”典型效应。指导“编外雷锋团”成员积极参加军地重大活动,发挥作用,彰显形象。南阳军分区司令员季陵介绍说,军分区曾组织“编外雷锋团”事迹报告团到省军区、郑州、天津和省内外多个地(市)作了20多场宣讲报告,受教育群众达10多万人。在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中,指导“编外雷锋团”成立了志愿服务中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中积极发挥宣传队和生力军作用;在每年征兵期间,组织“编外雷锋团”成员担当征兵形象大使,深入农村、社区宣传发动,向适龄青年讲述部队生活,有效激发了广大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的热情。
加强“编外雷锋团”自身建设。军分区协调资金对“编外雷锋团”团部机关进行装修改造,购置了办公设备用品。为“编外雷锋团”配备了一辆工作用车,协调邓州市解决保障经费20万元,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了“编外雷锋团”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广泛开展“双五”活动。在驻军官兵和全市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开展“五个南阳”(热爱南阳、学习南阳、宣传南阳、建设南阳、振兴南阳)活动、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中开展“五个驻军”(热爱驻军、学习驻军、宣传驻军、关心驻军、服务驻军)活动,积极搭建双拥工作新平台,推动军民整合深入开展。
军分区广泛动员驻军官兵和民兵预备人员参与抗洪抢险、扑救山火、抗旱浇苗、大项工程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急难险重任务。2014年,南阳市遭遇春夏连旱、63年不遇的大旱。南阳军分区政委史安平介绍说,当年8月3日,共协调驻宛部队官兵、动员民兵预备人员出动15.2万余人(次),各型车辆及工程装备2100余台(次)。建立各类突击队、服务队239支,供水点180余个。投入机电井2.49万眼、泵站33处、抗旱设备2.67万台(套)、机动运水车3650多辆、自流灌区1000多处、塘堰坝3000多壅,累计抗旱灌溉秋作物364万亩次,解决12.12万人、1.4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按照军区支援老区“四项工程”和省军区“四帮一建”部署要求,军分区领导先后4次进村入户考察,“一班人”对“扶贫帮困帮什么、怎么帮”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决定每年结对帮扶14个贫困村、1所贫困小学、50名特困群众,资助50名贫困学生,帮带50名致富带头人。
深入总结西峡军民融合发展经验。近几年来,西峡县人武部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在人武部“四部五员”建设、扶贫帮困、援建移民新村、私营企业民兵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南阳军分区曾组成联合考察组,对西峡县“双融双促”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考察总结和帮抓培养,形成了“五个一”初步成果,即一份过硬的经验材料、一部录像片、一本故事集,一本文件资料汇编、一批反映军民融合成果的参观场所和项目。
组织民兵投身南水北调生态护水工程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境内水渠长185.66公里。南阳军分区带领官兵在投身“国字号”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在常态化生态护水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军分区成立南阳民兵生态护水指挥部和生态护水大队,在各县(市、区)成立13个生态护水分队,结合举行誓师动员和授旗仪式明确职责、部署任务;结合民兵整组,对渠首和水渠途经的8个县(市、区)生态护水分队人员进行了拉动演练,统一旗帜、统一服饰、统一装备、统一保障;针对水库及干渠可能遭受破坏的突发情况,以及因山洪、泥石流、溃堤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影响干渠和水质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针对性演练,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
积极组织广大民兵投身植树造林、库区巡逻、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任务,先后组织12000余名民兵,在水库周边、水渠两岸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植造民兵生态林达14个片区3000余亩。
实行定岗定责定位,定期巡逻,掌握社情民情,发现和纠治影响水质安全的33起排放污水、乱倒垃圾等问题。
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美丽家园”活动,组织水源地8000余名民兵参与河道疏通、小流域治理等净化水源建设,为打造“百里绿色长廊、清水走廊”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2016-11-27 19:15:25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