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 安阳  

      (完成)安阳.jpg

 

 

 

 

   

    安阳为豫北重镇,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处于太行山东麓,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

 甲骨文在此地最早发现,周易在这里发源;安阳殷墟举世闻名,是世界公认的、当今中国所能确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遗址;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人工天河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这里矗立。

安阳的得名始于战国末期。《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这是“安阳”这一名称在史籍上最早的记载。一说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攻克魏国宁新中邑,因“宁新中”位于淇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又根据相近字义变“宁”为“安”,故名“安阳”。

    4月25日,中原行活动采访团来到了豫北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在岁月和历史的交织更替中,安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沐浴着现代文明的光辉。安静、祥和的城市氛围令所到之处,都是一笔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天,我们分别参观了安阳烈士陵园、安阳革命史纪念馆以及安阳市民兵训练基地。

    据介绍,安阳烈士陵园始建于1960年,建成于1963年春。整个陵园占地面积36亩,安葬着238位解放安阳牺牲的烈士的遗体,并张挂着120位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安阳籍烈士的事迹介绍。 

 几十年来,安阳市烈士陵园平均每年组织接待前来缅怀革命烈士、开展教育活动的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

 安阳革命史纪念馆于2010年7月正式开馆,是安阳烈士陵园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安阳烈士陵园已成为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

    在安阳民兵训练基地,我们参观了新民兵队列实训,并观摩了打靶集训区。当天下午,刮着大风,天也阴沉着,有些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新民兵的训练。学员们在教官的指令中,纠正动作,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分解动作。傍晚时分,我们一行人观看了参加集训的民兵的训练成果展示。

    安阳是太行革命老区,历来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

 

    近年来,安阳市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双拥工作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了解,安阳市先后5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7次被命名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

出现一大批爱国拥军先进典型

    IMG_7410_副本_副本.jpg 

    这几年,每逢驻军执行重大演训任务,地方职能部门、行业组织、民营企业、人民群众自发慰问部队官兵,搞好服务保障;每年部队外训所到之处,不用当地党委政府出面协调,村民腾住房、企业腾厂房,为官兵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安阳全市先后开展了“国防情、强军梦”和“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巡回演讲,深入普及国防全民国防教育,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2.JPG

 

    军地之间结下了鱼水深情,先后涌现出“好军嫂”吴新芬、“拥军大嫂”刘爱香、“兵姐姐”张艳芳等一大批爱国拥军先进典型。

探索“四个纳入”的长效机制

    安阳市认真落实《河南省民兵应急队伍建设规范》,市县两级共投入600多万元配备应急装备器材,同时设立市本级100万元、县(市、区)50万元的民兵应急处突专项资金,为民兵专业训练和完成突击任务提供了组织和经费保障。

 

IMG_7252.JPG

每年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八一”前将优待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个义务兵家庭;把军事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先后划拨土地220亩、投资建成市民兵训练基地和8个县(区)人武部新营区,同时投入资金建立完善了“前卫-4”机动指控系统、移动指挥平台和11个一体化指挥技能训练室;支持某部营区改扩建工程,对13宗土地进行认定办证,优惠征用土地492亩,保障了营区改建工作顺利推进;完善武警和消防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军分区系统和驻军部队战备训练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IMG_7324.JPG

安阳市探索完善“四个纳入”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党委议军、军地联席会议、定期互访、信息通报等制度,相继出台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扎实推进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安阳军分区司令员刘党峡介绍,“近年来,安阳军分区系统以“四帮一建”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双帮扶、一资助”活动,积极援助希望小学、敬老院,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资助贫困高中生,扎实开展南水北调工程民兵护水行动,组织干渠沿线民兵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干渠绿色经济带。”

7月21日上午,灾情得到控制后,安阳军分区组织民兵分队对决口地段实施抢修。(冯兵 摄) (2).JPG 

驻地某部支援羑河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动兵力5000人次、各类大型装备30余台次。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多次参加山火扑救、防汛抗旱等行动。参与林州“3·2重大交通事故”救援任务,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提升了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IMG_2667.JPG

因为成绩突出,该部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武警安阳市支队二中队被列为全军宣传典型,军分区连续两年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师级党委”和“军事训练先进师级单位”。

7月21日上午,安阳市军地领导到受灾一线,途遇运送物资的机动三轮车陷入淤泥,大家一起推车。(冯兵 摄) (1).JPG

    4月26日,中原国防一行来到汤阴县岳飞庙。下午,我们特意来到拥军模范张艳芳创办的阳光国防教育俱乐部。 

    安阳汤阴岳飞故里“宋岳忠武王庙”,原名精忠庙,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其特点是,殿堂巍峨庄严,气势恢宏,碑碣林立。

    1963年12月,岳飞庙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天下午,我们特地赶往拥军模范张艳芳创办的阳光国防教育俱乐部,并对她以及其他几个成员进行了面对面采访。她的拥军事迹曾有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在安阳当地乃至整个河南省都广为知晓。

    1971年3月,张艳芳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彰武办事处东龙山村。

 

 从很小的时候,张艳芳就有想当兵的情结,但因为各方面原因未能成行。后来,她结婚生子,和丈夫一起做生产鞋垫和窗帘的生意。

“既然当不了兵,就得想办法弥补今生的遗憾!”每年八一建军节,张艳芳就为附近的某装甲团官兵送鞋垫、鸡鸭鱼等慰问品。战士学习高科技缺少电脑,她就赶紧买2台新电脑送过去。战士想考军校、学技术没钱买复习资料时,她都慷慨解囊。

 她教战士们缝补衣服、拆洗被子。每逢年关将近,她还带队前往连队教战士们包饺子。甚至,有些战士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不愉快、郁闷等不良心理情绪时,她也帮助疏导。

 如今,年过不惑的她更是创立了“阳光国防教育俱乐部”,将国防教育的窗口办的越来越红火。

    前些年,因为生意上的一次受骗,使得她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在关键时刻,军分区和驻军领导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官兵捐款捐物,帮助她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解放军给了我人生的希望,我要把‘阳光’传递给大家。”2009年7月,张艳芳利用安阳军分区、龙安区人武部及驻军官兵捐助的5多万多元,重新开设了一家经营食品的小超市,起名为“阳光商行”,并在货架周围设置了国防教育专栏,把超市巧妙变成宣传国防教育的阵地,收到了显著效果。

    2011年7月,她把“国防教育展厅”扩建成“阳光国防教育俱乐部”,展览了国防教育报刊、杂志、图片等千余件(套)资料,成为安阳地区首个私人国防教育场馆。截至目前,已有30多所中小学共计2000多名师生和1000多名社会群众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4年3月,张艳芳组织成立“阳光爱心公益志愿者”团队,吸收老师、医生、个体商户、学生等1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拥军、传播国防知识活动。

   “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活到老,拥军到老,传播国防知识到老!”张艳芳如是说。    

    4月27日,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巍巍太行山绵延,悠悠红旗渠水流淌。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创造的当代精神丰碑。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历时近10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如今,它穿梭于美丽的太行山腰间,至今已流淌50余年。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一直传唱不衰。

    红旗渠的人物、故事,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具有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

    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被命名为国家“廉政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发布时间: 2016-11-27 19:09:21   点击数:

河南省军区电视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