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古战场

    DSC_1053.JPG

    DSC_1059.JPG

    “楚河汉界”指的是中原地区今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后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所筑。

 

董天知将军故居 

 

    DSC_1139.JPG

    董天知将军故居位于荥阳市老城南街,南距郑上公路92米,东距荥阳市政府3公里。

    DSC_0006.JPG

    DSC_0009.JPG

    将军故居坐东向西,为三进院落。现有房屋4所,砖木结构,青砖蓝瓦。前院南北围墙镶嵌着中央领导人给董天知等英雄的题词,过厅房亦为三房,南侧有进道,屋内已辟为展厅。主要建筑为上房和北厢房,两所房均为3间,屋内辟为陈列室,利用陈列的版面及大量书籍、图片资料等宣传董天知的英雄事迹。 

    DSC_1146.JPG

    DSC_1148.JPG

    董天知,荥阳市老城南街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1929年参加左联和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夏,任北平团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31日,董天知在北平西城区一个秘密机关开会,因叛徒告密,与薄一波等同志一起被捕,被关进草岚子监狱。在狱中与敌人斗争五年,后在党的营救下出狱,经北方局派赴山西开展革命工作。在山西积极开展抗日运动,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率部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40年8月,他率部参加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在潞城县北王郭庄带领20名警卫战士,与7倍于我军的敌人激战,打退敌人数次攻击,终因敌众我寡,中弹牺牲,时年29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追认董天知为将军。  

二七纪念馆

    3全景.jpg

    郑州二七纪念馆成立于1971年9月,其前身为“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管理处”,后更名“郑州市二七革命纪念馆”,1993年4月9日,江泽民题写馆名“郑州二七纪念馆”,即为现名。郑州二七纪念馆由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二七纪念堂、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四处近现代遗迹组成。

    70年代的二七纪念塔.jpg

    20120725022945_46983.jpg

    二七纪念塔、纪念堂及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造的。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将原西门外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建木塔一座,1971年7月,在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纪念塔,于同年9月29日落成,是郑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堂是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普乐园会址,1951年9月在原址修建纪念建筑物,1952年11月修缮完成。

    2012.10.22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jpg

    2006年6月,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二七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SC_0102.JPG

    郑州二七纪念馆长期以来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为社会服务主旨开展多项活动,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专项活动、报告与巡展、免费开放、青少年德育活动、共建单位结对等内容、形式开展多样的红色旅游及社会教育活动。

    DSC_0103.JPG

    2012年,郑州二七纪念馆进行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陈列展览提升,进一步更新、丰富了展示内容,引进了声光电等系列先进展示方法,吸引了更多的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更多的单位前来与我们合作共建,充分发挥了郑州二七纪念馆作为爱过主义教育基地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职能与作用,为郑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DSC_0106.JPG

    郑州二七纪念馆是国家六部委联合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是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河花园口扒口处旧址

    黄河扒口处01.jpg

    黄河扒口处02.jpg 

    黄河花园口扒口处旧址位于郑州市北郊花园口黄河大桥东5公里的黄河南岸滩区。

    黄河扒口处03.jpg

    1938年,徐州被日军攻陷,国民党于是向豫东、豫南撤退。但日军成功偷渡黄河,欲夺郑州。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想要以水代兵阻击日军西进。这一举动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据资料记载,当时有89万百姓葬身洪水,390万灾民无家可归,洪水淹没耕田29000平方公里,还造成了后来的蝗灾,引发“河南大饥荒”。 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黄河扒口处04.jpg

    扒口处旧址主要包括:民国堵口合龙纪事碑亭、扒口处雕塑和决口口门界碑等处景点。

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地

    IMG_8889.JPG

           在紧靠郑州市金水河、比邻郑东新区,金水路东段坐落着一座古朴而素雅的八角攒尖顶亭子,亭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而修建,亭上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先生亲笔题写的“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亭高12.26米,寓意主席12月26日生;宽8.3米,寓意主席寿辰83岁;像高4.1米,寓意从遵义会议至主席逝世41年;红色亭基,寓意人民江山坚如盘石;亭台东西各9台阶,寓意毛主席9月9日逝世。亭内竖立的一块巨大汉白玉石碑,记录着它不平凡的历史。纪念亭东侧10米处,坐落着“毛主席视察燕庄”铜像。铜像由燕庄委托郑州市雕塑壁画院设计制作,形象依据著名摄影家魏德忠先生在毛主席视察燕庄时拍摄的历史照片为参考。

    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在省委书记吴芝圃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燕庄视察,在麦田地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吴玉山如数家珍般向毛主席汇报他们施了多少肥,浇了多少次水,计划亩产多少斤。毛主席听着,脸上时时露出满意的笑容。毛主席的视察给燕庄带来了声誉,也让燕庄的农业发展轨迹从此改变。原本在收完小麦之后种植玉米的打算,被主席“一麦一稻”的指示彻底扭转。自此,收完麦子种水稻的模式在燕庄延续了下来。

    1970年5月11日,毛主席视察十周年之际,燕庄人在此建砖木结构亭一处以作纪念。2002年5月,毛主席视察42周年之际,富裕起来的燕庄人,自愿捐款重建该亭。

豫西抗日纪念馆

    DSC_1037.JPG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座落于革命老区---巩义市新中镇柏茂庄园内,纪念馆以巩义三大庄园之一的柏茂庄园1、2号院为馆舍,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有展室50余间。其中窑洞20余孔、楼房20余间,展览面约15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柏茂庄园曾是豫西八路军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

    馆内共布展历史照片近500张、文物200多件,原景再现展室2个。纪念馆通过大量照片、文物、绘画和文字,揭露了侵华日军轰炸、焚烧、抢掠、屠杀、残害妇孺、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滔天罪行,再现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恢弘历史画卷。

    DSC_1035.JPG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河南省唯一的全面反映豫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是河南省及郑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社科联授予“郑州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郑州团市委授予“郑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 

    0G6A皮定均之子皮效农有抗日先遣支队后代寻访活动仪式上激情发言.jpg

    DSCN登封抗日县政府照片 (1).JPG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白坪乡东白坪村,南距登封市区21公里。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以14万兵力发动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40万大军一触即溃,败退而逃,两个月内豫中豫西45县失守。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闻听此信后,于当年的6、7月份连续向八路军太行军区的邓小平发出指示,要求派兵入豫开展抗日。当年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1760人组建完成,9月6日先遣支队自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9月28日到达登封,10月1日来到东白坪。皮徐首长在此设立司令部,以此为中心,指挥豫西军民团结奋战,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开创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范围达到登封、临汝、巩县、荥阳、伊川、偃师、密县、洛阳等10多个县,1万多平方公里,为大部队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豫西许多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纷纷来到这里接受教育投奔抗日,白坪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DSCN司令部外景照片一.JPG

    该纪念馆就设在当年皮徐支队的司令部东白坪村李如松老人家的宅院里。它坐北向南,由三处四合院组成。院内房舍皆青砖灰瓦,古代建筑,房内桌椅古朴典雅。整个展馆共分七个部分,室内照原样进行了恢复,再现了当年皮定均率领豫西人民奋勇抗敌的艰苦环境。在纪念馆的附近还有许多三元、堂子坡等战斗遗址。

张之朴烈士纪念碑

    DSC_0970.JPG

    DSC_0978.JPG

    DSC_0983.JPG

    张之朴烈士纪念亭,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韵沟村姜背枣岭上。河南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张之朴将军于1945年4月5日被国民党匪军枪杀于此,当地百姓将烈士遗体掩埋后,立起了墓碑。2006年4月,夹津口镇党委政府决定修建张之朴烈士纪念亭。工程投资共30万元,建造仿古式两层纪念亭一座,竖立高2.5米,宽0.9米的纪念碑,正面撰刻“张之朴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记载烈士主要事迹,修砌220米长的登山步道,每年的清明节,之朴中学师生和各界群众都要到这里举行扫墓纪念活动,这里已成为夹津口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DSC_0989.JPG

    张之朴(1895-1945), 河南省偃师市牙庄村人,中原抗日英雄,河南义勇军司令员。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20年,摧垮北洋军阀政权,为推翻中华民国段祺瑞的军阀政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锋”。1926年,因张之朴策应北伐有功,汪泽楷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称赞张之朴是“北方的叶挺”。1945年,张之朴被中共河南区党委称赞为“河南抗日武装杰出的领导人”。

郑州烈士陵园

    郑州烈士陵园大门.JPG

    中景2.jpg

    郑州国防园.JPG

    烈士墓区.JPG

    郑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占地413亩。陵园以“褒扬先烈,教育群众”为宗旨,承担着河南省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河南省著名革命烈士和郑州地区烈士的褒扬、陈展工作,是省会各界群众悼念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郑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民政部、省、市六部委分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河南省党史教育基地、郑州市廉政教育基地。

    郑州烈士陵园纪念建筑设施主要有革命先烈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馆、郑州国防园、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区,吉鸿昌、吴焕先、彭雪枫、杨靖宇纪念碑亭,解放郑州纪念碑亭,中原英烈纪念馆等建筑物。

    郑州烈士陵园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祭奠的社会各界群众达2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省市人民褒扬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旧址

       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旧址展览馆位于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距市区23公里,是利用当年王树声大将率领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时,设立司令部的驻地遗址而兴建的。

    该展馆是一个四合大院,占地近600平方米,门前广场6000平方米。院内有房屋16间,临街房是当年警卫人员住室,左厢房是作战参谋室,上屋是王、戴首长的住室和办公室,右厢房是伙房。现室内按原样回复了当年的形状,墙壁上悬挂了图版,设置了5个展室。有展板59块,图片290幅实物53件,展示作战场面13个,表现主要人物52个。

           1944年9月,由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由林县抵登开辟了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范围涉及到登封周边十多个县。   

           就在皮、徐到达登封的同时,党中央、毛主席又在延安组建了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由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书记兼政委向河南开进。1945年2月26日底,王、戴率部来到登封,与先期到达的皮徐支队会师,将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徐庄镇孙桥村孙秋芳的在院内。自此,王戴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领豫西军民对日寇开展了春季攻势、夏季攻势和八月反攻,将皮徐开辟的嵩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到黄河以南、平汉线以西的豫中豫西地区,建立了37个县委县政府,收复失地近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800万,形成了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河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全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布时间: 2016-12-14 15:19:24   点击数:

河南省军区电视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