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军民融合发展

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开封军分区政委  刘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把两项任务放在全党场合做出强调,充分体现了党管武装性质,充分体现了重视程度。从这次军队调整改革看,在普遍精简整编的形势下,国防动员领导机构却得到加强,带来全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从两者关系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覆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各个领域,走军民融合是必由之路。如何以融合破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困局,我感到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力量融合,提高编兵素质。编建不实、建制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是目前后备力量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有的为应付数量指标拼凑人头,今天拉动是这个人,明天拉动就又换一个人;有的降低标准,队员素质年龄、退伍军人率等不符合规定要求;有的与任务不对接,队伍编建没有充分结合我市维稳处突、黄河防汛、要点防卫等实际;有的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队伍编建科技含量较低。应在推进结构布局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着眼精干管用要求,下大力抓好编组方法的融合转变。坚持走成建制编兵的路子,根据任务要求,尽量把编兵向建制力量聚焦,采取“抽组编、模块编、对口编、集中编”等形式,以管理人才相对集中单位为依托充实民兵干部队伍,以通信、医疗、运输等专业技术单位为依托编建勤务保障队伍,以物业管理等行业系统为依托抽组民兵应急队伍,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为依托编建科技专业队伍,使之更加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二、加强训练融合,提高训练质量。目前的民兵训练,主要以军事机关集中组训为主,集中时间较短,效果难以持久。必须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广泛利用军地优势资源,拓宽方法途径,提高练与战的融合度。一是努力深化岗位练兵。要强化民兵预备役人员“左脚迈出去是公民,右脚迈出去是战士”意识,以工作岗位为依托,把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技能提升融入民兵预备役人员正常工作和生产实践,力求把生产科研设备变成训练装备器材,把生产科研过程变成军事训练过程。二是扎实抓好实案演训。上半年,我们以黄河抗洪抢险为背景,组织兰考民兵防汛大队进行实案化演练,并首次进行跨区域远程拉动考核,有效检验提升了应急应战能力,为全省民兵防汛队伍训练提供了经验,今后要逐步向各支队伍推广。三是积极开展军民联训。要探索形成机制,定期开展与公安、消防、地震、防汛、医疗等部门的联合训练,重点演练城市防空、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内容,提高军地联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行动能力。

三、加强指挥融合,提高应对能力。目前国防后备力量指挥体系还存在与地方脱节的问题,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和战争形态发展变化,探索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应战指挥机制建设的路子。一是建立军民融合一体的联合指挥机构。搞好后备力量指挥体制与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融合,建立军民一体的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职责、理顺指挥关系,加强对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防后备力量能够快速、有序遂行各种行动任务。二是制定军地衔接的行动处置方案。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情报信息会商,深入分析研判形势,及时掌握情况变化,共同制定行动方案,切实把情况设想全、把困难估计足、把任务明确清、把对策研究透,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应对。三是搭建军地联通的指挥信息平台。可以考虑将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与地方公安、人防、地震、防汛等指挥系统集成联网,使之既能实现军内上下的指挥衔接,又能实现军队与党政机关的相互沟通,使信息实时快速传递交流。

四、加强使用融合,提高建设效益。目前民兵预备役各类队伍比较完备,但在使用上军地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应积极发掘后备力量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潜力,探索建立军地力量在相关领域的融合使用机制。一是抢险救灾中的使用融合。借鉴近期多地组织防汛抗洪抢险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作为“民”、身处灾区、熟悉情况、就地就便,作为“兵”、训练有素、全程作为、善打头阵的特点优势,把民兵预备役队伍纳入全市防汛抢险救灾力量体系,建立配套统一的指挥机制和力量运用方案,加强协同指挥演练,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合理调配使用。二是社会维稳中的使用融合。2011年,全市借助原济南军区任务试点时机,建立军地平安建设联动机制,示范区在民兵应急队伍参与大项任务执勤、龙亭区在民兵应急队伍参与景区治安巡逻、杞县在民兵参与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尉氏县在建设常备民兵应急排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坚持做深做常做久的思路,注重共性成果的总结推广,推动民兵预备役参与社会维稳工作向全域化、常态化发展。三是扶贫攻坚中的使用融合。充分发挥民兵骨干和民兵致富带头人在群众中间的特点优势,鼓励指导他们采取结对帮带、技术帮扶、资金帮建等形式,参与村(社区)扶贫攻坚项目,必要时还可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成建制参与扶贫集中行动,发挥后备力量建设的最大效益。

发布时间: 2016-12-16 18:11:42   点击数:

河南省军区电视网络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