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中国坦克冲进世界第一方阵 ------追记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上)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祝榆生与接受阅兵的第三代坦克方阵。姜 彬提供 穿越历史烟云,一个坚韧不拔的身影走进视线之中—— 20岁,他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成为八路军战士,战斗在抗日前线; 30岁,他组织迫击炮试射试验,被炸断右臂; 32岁,他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66岁,他壮心依旧,受邀担纲99式坦克总设计师; 72岁,他摔断了三根肋骨,仍坚持带队科研攻关; 80岁,装备试验现场,他一天跑几十个来回; 85岁,荣获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 他,就是祝榆生,全国战斗英雄、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2014年10月23日,他与世长辞,享年96岁。 日前,记者走进祝榆生曾经工作过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听祝老的同事们讲述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冲进世界第一方阵的过程,感受独臂英雄的人格魅力。 年过花甲重披战袍再出征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首都大阅兵。 长安街上,由99式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威武驶过。这一幕,振奋了国人,震撼了世界——99式主战坦克凝聚着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含量。 目睹这一幕,作为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热泪盈眶,幸福地享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喜悦。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84年1月。当时,中央军委为研制第三代坦克精心挑选总设计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个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研制任务的陆军装备重点项目。 环顾世界,形势严峻:当时国内第二代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西方军事强国的第三代坦克均已定型并装备部队,整整领先我国两代。 谁有资格担此重任?谁有能力带领科研人员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相差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提出了一个人选:祝榆生。 为此,邹家华三顾茅庐,力邀其出山。 祝榆生是谁?人们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 当时,即使是作为兵工科研战线的同行,对祝榆生都是知之甚少。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祝榆生”三个字时,除了“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之外,所得到的信息依旧极其有限。 然而,全国战斗英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却记录着他作为一名战士所走过的峥嵘岁月—— 1938年,20岁的他参加革命,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1948年1月,在一次迫击炮敌前试射排险中,30岁的他失去右臂。从此,他努力适应失去右臂带来的不便,坚持工作学习。他历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被任命为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这一年,他已经离休,时年66岁。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北京西郊,祝榆生带领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 研制攻关中,他经常要带着沉重的资料在试验场奔波。家人和同事看到心疼,劝他:“注意身体,不要跑得太辛苦。”祝榆生总是摆摆手:“再累,我也必须到试验现场!” 1990年,祝榆生出差的路上重重地跌了一跤。时年72岁的他,顾不上剧痛,一把抓起公文包,乘坐颠簸的汽车如期赶到会议现场。 持续几个小时的研讨结束了,祝老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这才发现了异样,把祝老送进医院。医生一看,72岁的他三根肋骨摔断了…… 如今,回忆起他拖着断臂在荒野试验场来回奔波、在坦克上爬进爬出的情景,同事们无不泪湿衣襟。 一身胆气:誓教大国重器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和外界的很多猜测不同,我军第三代坦克在研制之初并没有某个固定的“假想敌”或者模仿对象。“当时确定的研制目标是要成为我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要能应付2000年以后的作战对象。”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原总工程师姚神保说:“以当时中国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水平,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祝总承担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代坦克原副总设计师王哲荣对记者介绍,80年代中期,我国兵器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能力、工艺水平和工艺装备上都存在巨大差距,设计院所和工厂里的计算机屈指可数,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更是寥寥无几。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战场”上,老兵祝榆生拿出拼刺刀的胆气,披荆斩棘,勇闯研制新路。 当时有人建议,应该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坦克设计风格。但祝总认为,不应该在新型坦克上搞这种东西方风格之分,应该按照确定的研制目标总要求来设计我们自己的主战坦克,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 几经斟酌,祝总提出了“系统取胜”设计理念,以优化、匹配系统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第三代坦克指标高、难度大与我国技术基础薄弱、部件储备缺乏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材料、工艺、元器件、试验测试手段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 创新,创新,再创新;突破,突破,再突破。十五年磨一剑,祝榆生带领着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三代坦克,新设计部件占89%,使我国主战坦克一跃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一生执着:为了胜利目光必须更远 第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上级给祝榆生的任务是“定型以后,能跟世界先进的坦克相抗衡”。 然而,从战争中走过来的祝榆生,却把目标瞄得更远:“什么抗衡啊,战场上,你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得把你打掉才行。” 2012年,大漠深处,第三代主战坦克沙场砺剑。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六连班长贾元友驾驶第三代主战坦克,抓住战机,连续四次对目标发起攻击。 硝烟散去,奇迹出现:四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心。贾元友兴奋地说:“若是实战,没有任何对手能经得起这样的火力打击。” 贾元友不会知道,在第三代主战坦克设计之初,总设计师祝榆生就把抢占火力打击制高点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力排众议、独辟蹊径地选择了当时世界上并不看好的大口径滑膛炮装配坦克,并对之进行改良和完善,从而在火力上具有更加强悍的打击力。 为了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装备设计者的目光必须看得更远。祝榆生在坦克的外形上,选择了相对矮小的“身材”,“以机体矮换来高生存率”;采取了组合式结构,很多部件都可以拆卸和更换,不仅减轻了车身的重量,更为将来的坦克技术发展留下了改造升级的空间。 2009年7月,在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中,中国最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改进型成为中方最受瞩目的武器装备。这是第三代主战坦克自1999年问世以来首次驶出国门。在这次军演中,它凭借出色的表现证实了之前人们对其卓越性能的种种猜测。外媒赞道:“其作战能力可以与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媲美!” 听到如此评价,祝榆生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穿越时代的“精神坐标” ------追记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下)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从炮火硝烟的抗日战场,到风云变幻的科研“战场”,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有的人眼中,他是“独臂英雄”。有的人眼中,他是坦克研制的“权威专家”。可在他自己眼中,他就是一个“老兵”——随时能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战士。 人们常问: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无悔?祝榆生,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他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铁人” 祝榆生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几乎是所有了解祝榆生的人的共识。 30岁断臂,祝榆生可以说多年拖着病残之躯。可是,这么多年,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知疲倦,爆发的能量令人惊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祝老每顿饭只吃一两多粮食,真不知道他的精力是从哪里来的。” 在同事眼中,祝老除了睡觉之外,其余时间都用在工作、看书和看资料上,是个勤奋不已的“铁人”。很多次,他连吃饭时也向有关人员询问新型坦克的研制情况和其他国内外有关科技资讯。他身边的科研人员用朴素的话语,表达着对他最真挚的敬意:“看看祝老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他的生活非常节俭。祝榆生生前的司机陈明珠告诉记者:“祝老的饮食十分简单,中午总是让我从食堂打两个菜,用饭盒带到办公室,我俩一起就着花卷吃,连口汤都没有。他说这样快,可以把时间更多花在工作上。” 直到去世,祝榆生仍坚持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公寓里。水泥地面,白粉墙壁,祝老就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工作不辍,思考不息。在狭窄的空间里,旧沙发、旧书橱、旧桌椅紧紧挨着。摆在屋中的坦克模型,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他走了,留下了永恒的“作品”——99式主战坦克。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作为全国战斗英雄,祝榆生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余生。作为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他应该站在荣誉的聚光灯下,接受人们的鲜花和赞美。可是,他没有。朴素的他,就像街头退休的老头一样,过着平静的日子。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祝榆生总是不停地“推卸”功劳。2003年,他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特聘为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祝榆生获得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祝老都婉言谢绝:“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采访中,三代坦克科研原总指挥王天民动情地对记者说,在历次评奖或奖励中,祝榆生都发自内心地要把名誉和利益让给下属。问其原因,祝老回答很实在:“年轻人比我更需要鼓励和荣誉。” 在他的支持下,他的主要助手、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2001年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祝榆生自己始终没有提出过院士申请。 祝榆生淡泊的,不仅仅是荣誉。当时,作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他手里掌握着财权,可自己始终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台空调。 上世纪90年代,祝榆生因公出差俄罗斯。换下来的衣服,同事建议花点钱让宾馆洗。可他说,出差没有这项补贴。同事要帮他洗,他不让,坚决自己洗。三代坦克研制任务结束后,他将结余的近2000万元经费悉数退回。 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祝榆生1918年11月出生于重庆巴南区。1938年1月,20岁的他进入抗大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用76年的党龄谱写了我国兵器工业的辉煌篇章,将96年的人生旅程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践行了“把一生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抗大毕业后,祝榆生如愿以偿被派往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当时,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军的武器十分落后,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枪。面对日本侵略军,祝榆生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 不害怕战争,不等于无谓的牺牲。祝榆生的目光,转向了武器装备研制。他曾回忆:“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那时候只要缴获敌人的武器,我反复操作,慢慢就搞清楚了怎么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只有高中文化的祝榆生,刻苦钻研,根据战斗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 时光荏苒,三代主战坦克研制成功。当有人问祝榆生:亲手带出一批技术专家和院士的他,为何自己却不是院士?他回答:“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得还很不够,他们比我做得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恳请集团公司党组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本职岗位上作出贡献的党员,他们比我更值得宣传,更有教育意义……” 临终前,身为一代大师的祝老留下了令人动容的遗嘱:身后事一切从简,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 与祝老共事20多年、时任三代坦克副总工程师傅宝玉动情地说:他的科研水平、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令人景仰。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05年,祝榆生获得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当踏上领奖台时,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面对这样一位对祖国无比忠诚,对名利毫无追求的共产党人,人们选择了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他深深的敬意和发自肺腑的尊重。 【解放军报短评】誓将一生献给党 从抗日烽火前线的战斗英雄,到锻造“国之重器”的权威专家,祝榆生96年的人生足迹熠熠闪光。他独臂为国仗剑的身影,成为穿越时代的“精神坐标”。 人生只有一次,究竟该追求什么?时下,无数年轻人为之迷茫困惑。有人逐名,身心疲惫;有人求利,钱多了心却空了。作为一名老兵,作为共产党员,祝榆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人生“答案”——誓将一生献给党,把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信仰决定行动。为救国,他沙场断臂英勇依旧;为强国,他华发出征热血依旧。不讲吃,不讲穿,唯一的追求就是“手中的工作”。正是这片可贵的丹心,让祝榆生这辈子“活得值”,活出了“泰山之重”,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楷模,强军路上的丰碑。 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句名言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祝榆生做到了,你能做到吗?战鼓催征,使命在肩,广大青年官兵应以祝榆生为榜样,不计个人名利,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韩申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