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芳 刘 韬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歌谣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豫南重镇竹沟军民抗战的情景。 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有“小延安”之称,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被誉为中原抗战的支点,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都是从这里出发会合各地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起来的。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往竹沟。省委负责同志朱理治、陈少敏、王阑西、谢邦治等先后来到这里。他们根据徐州失陷后的形势,积极准备干部,大力发展与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 1938年9月底,彭雪枫在竹沟创办了《拂晓报》后,率领新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赴豫东平原,后来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抗战初期,通过开办党训班、教导队等形式为中原各地培养了4800多名军政骨干。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化名胡服,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南阳、泌阳,于1939年1月底抵达竹沟。他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 刘少奇直接领导创办了中原局印刷厂,翻印解放周刊和抗日文件,印出的第一本书是《挽救抗战的危机》,刘少奇同志看到这本书非常高兴,高度评价说:“建立一座印刷厂等于建立了一座兵工厂。”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率领徐海东、刘瑞龙等一批高级将领第二次来到竹沟。针对国民党接连制造的反共摩擦,他亲自到距离100多里外的遂平县潘庄区委了解社会动向,掌握敌、友、我政治动向的第一手材料。 刘少奇积极主动地与竹沟周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建立秘密而良好的统战关系,使之成为保卫竹沟的有利条件,因而,竹沟能在众多国民党军队包围中存在两年之久。解放战争中,张轸协助程潜起义,都与当时统战工作有一定关系。 “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竹沟地区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十分活跃,留守处机关建立了司令部和政治部,设立了参谋、军需、副官、军医四大处,办起了被服厂、印刷厂、修械厂等后勤机构,机关干部常逾千人。这一时期的竹沟,大批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提供经费物资、进行交通联络。 然而,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竹沟周围的反共气氛日益浓重。竹沟作为战略基点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中原局作出逐步把指挥中心移向苏皖和豫鄂边敌后的决定。10月中旬,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和一个干部大队及一个武装中队约340余人,朱理治率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教导大队等约600余人,撤离竹沟东进苏皖地区和南下四望山地区。 1939年 11月11日拂晓,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耿明轩组织确山、泌阳、信阳三县保安团16个中队和地方联防队共1800多人,国民党向竹沟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 随后,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为解救日军铁蹄下的河南人民,豫鄂边区党委决定开辟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派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进抵淮北之后,迅速打开了汝南、确山、正阳三县的新局面,建立了孤山冲抗日根据地。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占领了竹沟,新四军竹沟留守处被迫撤销。然而,新四军竹沟留守处的巨大贡献和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责任编辑:锦绣河山) |